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深灰色警報

雨涵摘編2015年12月2日

雖然一陣大風使籠罩在北京上空的霧霾暫時散去,但是中國政府環保工作的意願和弱點仍然是德語媒體關注的焦點。

https://p.dw.com/p/1HFyl
China Smog in Peking
霧霾籠罩天壇公園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連日的嚴重霧霾不僅使廣大華北地區居民苦不堪言,德語媒體的駐華記者也深有同感。《法蘭克福匯報》駐京記者就在周三發表的文章中描述了身在"霾"中的生活:道路能見度極低,空氣中有焦炭的味道,不少人出現咽喉疼痛、頭痛、咳嗽和乏力等症狀。但儘管如此,北京市政府仍然沒有啟動最高級別的紅色警報。街道上的行人雖然明顯減少,然而道路上的堵車長龍與平時相比並沒有什麼分別。

記者也留意到網民們對此的反應:"在網路上,民眾抱怨連天。許多人在論壇上質問,究竟要嚴重到什麼程度,政府才肯啟動紅色警報、實施機動車限行措施?因為華北地區的空氣污染程度已經連續四天達到最嚴重等級,而政府方面仍然沒有採取大刀闊斧的動作。不少在網路上發表的評論還在調侃,恰恰是巴黎氣候大會召開、習主席在國際上展示作為具有環保意識的國家領導人形象的同時,北京和華北地區陷入了有毒的霧霾之中。不過,官方媒體顯然意識到這兩者之間的聯繫是棘手的,所以都刻意低調地報導霧霾天氣,而高調突出習近平在巴黎的演講,以及習和歐巴馬的會面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無數調侃霧霾、調侃政府以及民眾無奈自嘲的笑話段子在網路上流傳。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現象了。《法蘭克福匯報》的文章接著分析道:"民眾對於霧霾的普遍不滿對於中國政府來說是一個棘手話題。因為不斷地有人發問,為什麼在遇到奧運會、閱兵式這樣關係到"國際形象"的大型活動時,政府總能採取各種手段,把北京及周邊地區的空氣變得清新, 然而面對平日裡的霧霾,卻總是束手無策。"

China Smog-Entwarnung in Peking
周三,大風吹散了霧霾。可誰知道下一次又是什麼時候呢?圖片來源: J. Yang

政策與實踐之間究竟差多遠

然而,從表面上看,政府其實也並未袖手旁觀。治理京津地區工業區環境污染的計劃已經出台,其中包括對企業的更嚴格監管,以及對污染環境行為的更嚴厲懲罰。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在中國的許多政治領域,政令的貫徹實施存在嚴重缺陷。不少行政機構之間存在對立關係,而環保機構又太弱。地方政府常常會對企業提供庇護,因為他們是稅收和就業的保障。"作者還繼續指出,腐敗也是環保工作不力的一個重要原因。今夏以來,包括環保部原副部長張力軍、華北督查中心主任熊躍輝在內的環保官員紛紛落馬。據稱他們曾利用職權,將汽車尾氣檢測行業當"提款機",非法牟取暴利。

《南德意志報》也關注了中國政府在環保領域表現出的意願和決心。該報駐京記者也發表評論指出,今年的巴黎氣候大會上,中國所扮演的角色已經和六年前在哥本哈根峰會上截然不同。"如今北京盡一切努力展示出一個富有責任感的夥伴形象。該國已經承諾,最遲到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開始回落。到2017年,中國也將引入碳排放交易體系。"

承諾有了,意願也有了。那麼接下來的行動呢?作者接著寫道:"目前,中國所擁有的風能發電設備已經佔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最終的症結還是煤炭的消耗。今年3月,北京市政府宣佈,到2016年,該市最後一家煤炭發電廠也將關閉。但與此同時,全國範圍內今年前九個月批准新建的火力發電站就有155座。專家對於中國能否按照其許諾的那樣控制煤炭消費持謹慎的樂觀態度。據美國'伯克利地球'組織(Berkeley Earth)發布的研究報告,中國的空氣污染每天導致4000人死亡。"

[摘編自其它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與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