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說變就變的金屬價格 都與中國有關

文木 (摘編)2016年5月24日

近來,生產鋼鐵所需的一些金屬價格浮動異常,《世界報》文章指出,這與中國大得驚人的採購胃口不無關係。被中企收購的德國公司還好嗎?帶著這個問題,《法蘭克福匯報》採訪了克勞斯瑪菲集團CEO斯蒂勒。

https://p.dw.com/p/1Iti2
Chinesiche Stahlfabrik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S. Wei

(德國之聲中文網)"許多人因為美劇'絕命毒師'再次溫習了一下元素周期表。劇中,一名中年化學老師利用化學知識製造毒品。但是銅、鎳、鋅不單代表著各種可以打造世界的金屬元素,也成了世界強國們的大棋盤。"《世界報》本周二(5月24日)發表的一篇開頭這樣寫道。

作者接著指出,電動汽車、基礎建設等等都需要這些寶貴資源。而2016年,對原材料的尋求增加了一層政治色彩:"在幾個月前,金屬市場的價格十分低迷,許多私人投資者紛紛撤出,看起來原材料熱潮像是已經過去。不管情況是否真的如此,現在可以肯定的是,一些特殊原料如今十分的搶手。這是一場對產業關鍵要素的追逐。背後是大國的胃口。最具有戰略想法的'玩家'是中國。"文章接著引出了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今年4月,中國鋼鐵產量達到歷史新高:"平均每天的產量是231萬噸,這足以建造200餘艘航母。鐵礦的價格清晰可見。經歷了去年年末的低谷期,現在價格上漲了逾三分之一,其中關鍵是中國方面的採購。"

Deutschland Stahlindustrie Proteste in Duisburg
德國鋼鐵工人曾組織示威抗議中國廉價傾銷鋼鐵產品圖片來源: Reuters/W. Rattay

標題為"中國是怎麼擾亂全球鋼鐵市場的"(Wie China den globalen Stahlmarkt aushebelt)的文章接著寫道,鋼鐵生產不僅需要鐵礦這個重要的原材料,也需要其他的元素,比如鈮,再比如製造不鏽鋼需要的鎢、鉬、鈷、鎳等等。尤其是高科技的合金產品由多種元素組成,這些原材料的價格現在異常波動:"一部分原因可以用投機來解釋,但這肯定不是全部的原因。與幾乎所有的金屬價格一樣,中國才是最大的買家。這與經濟利益掛鉤。"

生產的這些鋼鐵並不都是在中國消耗掉,而是大批出口。德國商業銀行原油分析師卡斯滕‧弗裡奇(Carsten Fritsch)指出,因為中國外銷鋼鐵,國際鋼鐵市場上供大於求。他認為,看上去北京好像要創造既定事實。

作者Daniel Eckert寫到,鋼鐵生產政治性質有多強,歐洲歷史上有跡可尋:"一戰之前,法國、德國、俄羅斯和英國用粗鋼產量來比較國家的強大。二戰後, 德國、法國以及其他的一些西歐國家結成歐洲煤鋼共同體,最初旨在防止經濟民族主義再次出現、組成聯盟與當時的蘇聯抗衡的計劃很快擴大:歐洲共同體,之後歐盟誕生。因此人們有著充分的理由說,歐盟是鋼鐵政治的產物。"

除了鋼鐵之外,未來技術所需的原材料也越來越受到歡迎,現在炙手可熱的一種金屬是--鋰。作者寫到,含有鋰的電池將是未來電動汽車的驅動力量。他採訪了德意志銀行私人和企業投資高級顧問斯特凡(Ulrich Stephan),後者認為,如果某一天,路面上的汽車都是電動車,那麼原油的價格將不會像今天這樣引人關注。斯特凡估計,未來10年全球對電池的需求量將是現在的5倍。

雙贏的目標

《法蘭克福匯報》則發表了一篇克勞斯瑪菲集團(KraussMaffei)CEO弗蘭克‧斯蒂勒(Frank Stieler)的採訪,這家慕尼黑老牌機械工程企業已被中國化工收購。斯蒂勒現介紹了與中國夥伴的合作:"我們通過中國化工的收購打開了中國市場。他們的關係網讓我們能夠接觸到許多之前沒有機會接觸的客戶。"他還表示,招聘管理層或一般員工時,因為中國化工名聲在外,人們也願意前來應聘。記者Rüdiger Köhn問道是否雙方之間在工作上會出現摩擦,他回答表示:"對我們來說,融合既使機遇也是挑戰。文化的不同,語言的不通,地理位置上中國各地的分佈需要消耗許多時間,行事也需要謹慎。值得感嘆地是,所有的分部都有極大的合作姿態,願意按照以克勞斯瑪菲集團的方式展開工作。"

Deutschland KraussMaffei
資料圖片:克勞斯瑪菲一廠房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Krauss Maffei/E. Franke

這篇題目為"共同的興趣"(Gemeinsame Interessen)的文章還寫到,說到中國收購,許多德國企業都持有質疑的態度,斯蒂勒持有怎樣的觀點呢:"雙方高層在收購之前就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用於相互瞭解。這樣做的結果是,我們對中國化工進行這筆收購的原因瞭解的十分透徹。因此我們知道,我們雙方都對企業的成功有著共同的興趣,我們也願意作出努力促使公司達到這個目標。"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