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迎合中國顧客的「特殊訴求」

雨涵摘編2016年9月8日

中國汽車市場始終是德語媒體關注的焦點,因為德國汽車製造商都把那裡視為行業未來的聚寶盆。《商報》分析了中國汽車購買者與西方之間的區別。此外涉嫌種族歧視的國航雜誌也受到了《法蘭克福匯報》的關注。

https://p.dw.com/p/1Jybf
China Auto Show Peking Internationale Automobil Ausstellung 2016
2016北京車展一角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Hong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商報》(Handelsblatt)近期派出記者與德國中小企業代表團一道赴中國參觀。這已經是類似活動的第三次舉行。這次他們走訪了河南、北京和上海,對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的瞭解,觀察到中國客戶的特殊需求。該報周三發表的一篇文章討論了中國人購買汽車時對身份象徵的考慮,以及公務用車改革對德國汽車尤其是高檔汽車造成的影響。

北京從2015年開始壓制國內的奢靡之風,而奧迪受到的打擊則尤為沉重。"過去曾經是最受歡迎的政府官員專車品牌的奧迪,早已經失去了這一光環。國家公用車輛已經不再訂購德國車。中國的決策者現在希望看到的,是電動汽車的迅猛發展。政府希望,提高'綠色'車輛所佔的比例。因為根據北京市環保局的統計,汽車尾氣污染要對這座城市的空氣污濁負25%的責任。"

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之下,中國的電動汽車市場的確實現了繁榮:2015年,咨詢公司羅蘭貝格(Roland Berger)統計的中國電動汽車總量為30.6萬,而今年上半年,電動汽車的銷量就猛增了123%。中國已躍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商報》的文章分析道:"原因之一是:電動汽車在大城市可以優先得到上路許可。因為和德國一樣,中國城市的交通密集程度也是一大問題。在慕尼黑,車輛平均行駛速度能夠達到32公里的時速,而在北京,堵車時可達到的平均時速僅有17公里。"

Audi A6 in China
奧迪A6曾經是中國最受青睞的公務用車之一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而德國汽車製造商仍然立志要在中國的巨大市場爭取分到一塊"大蛋糕",在這方面德國品牌充滿自信,因為中國人對德國車的熱愛程度始終不減。"在買車時,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常常是形象地位。在中國,日益增加的數字化趨勢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於中國人來說,未來的汽車不僅僅要有衛星導航功能和優質的音響設備,它最好在出廠時就已經安裝了智慧型軟體,可以使用像微信這樣的日常應用程式。而尤其在高檔車領域,德國車仍然保持著強大的實力,顧客在購買的時候常常考慮的是能夠向自己的鄰居、同事和親戚彰顯自己的成功。……而寶馬、賓士和大眾作為德國汽車的三大招牌,始終在中國的豪華車市場佔據主導地位。"

不過,與德國乃至歐洲消費者相比,中國汽車買主除了更"愛面子"之外,對汽車科技裝備和娛樂設備的要求也十分不同:"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的汽車買主與西方國家相同類型車的購買者相比要明顯年輕得多。比如在中國,奧迪車駕駛者的平均年齡是35歲,而在德國則是50歲。"

中國人又惹上了"種族歧視"的官司

《法蘭克福匯報》(FAZ)網頁版則注意到中國國航航班上供乘客閱讀的《中國之翼》雜誌惹上的一樁"官司"。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美國財經資訊電視台CNBC的製片人Haze Fan在國航班機上閱讀其中英文雙語雜誌發現一段話:"到倫敦旅行很安全,但有些印巴聚集區和黑人聚集區相對較亂。夜晚最好不要單獨出行,女士應該盡量結伴而行。"這是該雜誌一篇介紹倫敦旅行常識的文章裡的一段。Haze Fan將有關圖片發布在推特上,並向倫敦市長薩迪克‧汗(Sadiq Khan)提問,問他對此作何感想。這一事件在社群網站上引起了強烈反應,不少人對國航提出抗議,儘管後來該航空公司做出了收回相關雜誌、解釋道歉的回應,但是仍然未能平息輿論。

《法蘭克福匯報》記者對此分析道:"中國人口超過九成都是漢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會出現引發種族主義行為的事件。然而,種族歧視的確是存在的。英國《每日電訊報》引用的一位中國政治學者甚至認為,種族歧視在中國十分普遍。這位學者說,許多中國人認為黑人是'髒兮兮而且具有危險性'的。這在另外一個例子上也得到了印證:今年5月俏比洗衣溶珠的廠商就不得不為一則廣告影片出面道歉,因為影片中一個黑人小夥子被漂亮姑娘塞進了洗衣機裡,洗完之後從機器裡走出來的是一位白淨的亞洲小帥哥。這段影片被一些人稱作'有史以來最具種族歧視色彩的廣告'。"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