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wie sich die deutschen Werkzeugmaschinenbauer für die Zukunft wappnen

Rolf Wenkel2008年4月2日

日前,在德國城市杜塞道夫举辦的METAV(3月31日至4月1日),即國際製造業技術和自動化技術展覽會上,那些引領未來潮流的現代機床揭開了神秘的面紗,向眾人亮相。德國的機械製造業在世界上歷來都數一數二,甚至堪稱出口冠軍。但不能忽視,其他國家和地區,特別是亞洲的機械製造商均加快了自己追趕的步伐。那麼,像德國這麼個高勞動力成本的國家,是否還可以長時間保持自己的領先地位呢?請關注德國之聲記者為您從展會現場發回的報導:

https://p.dw.com/p/DZNd
杜塞道夫的METAV展會圖片來源: Messe Duesseldorf / Tillmann

杜塞道夫的各展會廳中人聲嘈雜,讓人覺得彷彿置身於一間轟轟作響的大工廠。在這裡,來自23個國家的840家參展商展出了它們自家生產的各類機床,即那些用於生產工業產品的設備,從運動鞋的胎面,到汽車零件,再到用於醫藥或航空工業的精密儀器。在此次展會上,來自德國的參展商共計685家,佔了絕大部分,而他們,也正以自信篤定的姿態展示著自己的風采。

連續五年顯增勢

今年,德國的機床製造業將連續五年保持增勢,而據預測數據顯示,今年年底,其生產額將高達150億歐元。與此同時,德國將成為僅次於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機床製造國,在它之後分別是中國,義大利,韓國以及台灣。

但其他競爭者並沒有做著春秋大夢,而是虎視眈眈,這種不斷增長的競爭力首先表現在東南亞。漸漸地,台灣及韓國的機床製造商也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嶄露頭角,享有"高品質"的贊譽。另外,中國的機床製造的發展亦不容小覷,去年,中國機床製造業增幅高達31%,這幾乎是德國的兩倍。

大投入,搞科研

那麼,在這種競爭日趨白熱化的大背景下,這個勞動力價格不菲的德國是否還能一如既往地保持它在機床製造業的頂尖地位呢?這絕非一個無足輕重的問題。為對此進行科學研究,聯邦和各州一次性投入了3900萬歐元。

亞琛工業大學的機床實驗室帶頭人盧茨•夏普(Lutz Schapp)介紹說,"在2006年,德國的聯邦和各州就提出了加強科研的倡議。其中採取的措施之一就是'精英團體'計劃。所謂的'精英團體',即那些五年以上的大型研究項目。在德國,最終入選該計劃的項目共計37個,其中,有9個都是工程技術科學方面,涉及生產技術科學這一領域的僅有一個,這一項目由亞琛工業大學來完成,我就是該項目的負責人。"

不可固守高端產品

同時,他又很嚴肅地提出了一個善意建議,僅將注意力放在尖端產品的研發和生產上是遠遠不夠的。

"的確,我提的這一策略,與從亞琛工大的研究這方面會有些許不同。也就是說,如果德國的機床製造商僅僅生產尖端設備的話--當然,這毫無疑問會帶來更高的利潤率--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壓力也會出現,比如說,某一天我們會看到這樣的情況,中國的生產商不僅僅滿足於普通機型,中等機型的生產,他們也想在高端產品上分得一杯羹。我想說的就是,如果德國的製造商太僵化於生產尖端產品的話,則有可能就不再受顧客青睞。因而,重要的就是,必須瞭解顧客的需求,根據其需求來進行生產,而不是死守於高端產品這一領域,也應該考慮顧客對中端產品的需求。"

盧茨•夏普和他在亞琛工大的同事通過研究發現,一台德國機床的中國消費者,通常情況下對該機器性能的使用都不超過70%。這也就表明,對許多顧客來說,德國機床的性能是過多過複雜了。

各自使各自的招

基於上述情況,吉特邁集團(Gildemeister)的營銷及售後服務經理托爾斯滕•斯密特(Thorsten Schmidt)說道:"是的,我們也有與在高價勞動力國家生產的機床不同的產品。我們有一條生產線就叫做ECO生產線,即代表經濟型產品,這些產品僅在波蘭和上海生產。鑑於很高的當地資源參與比例,現在我能說,在這些勞動力低廉國家生產的產品,也具有與那些價格高達30,40和50萬歐元的相競爭的實力。當然,他們肯定不會在德國生產這類產品。。"

與這個擁有超過150億歐元銷售額以及近6000名員工的大型康采恩不同,一個規模較小的,來自北威州明興-格拉德巴赫的中型企業門富士(Monforts)公司則選擇了一條截然相反的道路。

該公司的工程師Dominic Deutges告訴記者:"對此,就產品本身而言,我們已經注意到了趨向複雜化機床的趨勢。這些機床也提高了我們在德國本土的市場佔有額。同時,我們還看到了這樣一種趨勢,即門富士公司出售的機床也日趨複雜化,功能齊全化,我們也願意努力推進這種發展。"

技術領先是關鍵

節約時間,節約成本,滿足顧客的個體需求,這些策略的實施,或許能使德國機床製造商在這樣一個勞動力成本昂貴的國家繼續保持生產並獲利。但最關鍵的一點他們不應忘記,即要繼續保持技術上的領先地位。

誰原地不動,誰就已經輸掉了游戲,正如盧茨•夏普所說的那樣,"顯然,那些不斷進行產品革新的企業最終獲得的利潤,總是會高於那些不思進取,裹足不前的企業的。"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