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拉賓遇刺十周年:以色列政治暴力日益普遍

Carsten Kühntopp2005年11月4日

11月3日是以色列前總理,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拉賓遇刺十周年紀念日。最新的調查結果表明,拉賓之死的意義對大多數以色列人來說越來越小。而以色列人的政治暴力傾向越來越嚴重。

https://p.dw.com/p/7PGB
血色蒼茫圖片來源: AP

戈伊拉-阿米爾是10年前以色列總理拉賓刺殺者的母親。在一次電視採訪中她口無遮攔,盡情發表了她對那些決定撤消加薩地帶猶太人居民點政治家的看法:「我希望上帝能夠賜給我健康,讓我能夠活著看到那些做出從加薩地帶撤出決定的人的下場。我希望法庭能夠判決他們死刑,把他們活活吊死。我將會像在中世紀那樣,站在刑場上,帶著喜悅的心情來觀看這一幕。」

在拉賓遇刺10年之後,以色列的公眾輿論更加響亮,更加偏激,也更加帶有暴力傾向。以色列人撤出加薩地帶前的情緒與拉賓遭謀殺前的情緒相仿。特拉維夫大學政治社會學教授貝裡對此發表看法說:「以前人們鄙視政治暴力行為。而現在,許多以色列人對此已經習以為常,不再覺得政治暴力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政治暴力行為十分普遍。比如在利庫德最近的黨代會上,政府總理的麥克風竟然被關掉了。這就是一種政治暴力行為。這是對他人政治見解的謀殺,是一種象徵意義上的死亡。」

Izchak Rabin
拉賓(攝於1992)圖片來源: dpa - Bildarchiv

在拉賓遇刺前,社會學教授貝裡做了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問卷調查。其中一個問題是:您願意參加抗議活動嗎?有14%的以色列人甚至準備參加非法抗議活動。而在10年後的今天,至少同樣多的以色列人有這樣的準備。貝裡說:「目無法紀的現象在以色列很嚴重。很多以色列人只將法律看作是一種建議。如果法律條文合他們的心意,那就再好不過了。如果不符合他們的願意,他們就設法改變法律。雖然這種現象在其它國家也有,但在我們這裡卻沒有界限,這是個大問題。」

貝裡的最新調查結果表明,在拉賓遇刺10年之後,越來越多的以色列人將這一事件等同於一般的謀殺。54%將此看作是雖然「令人痛心,但並沒有留下嚴重後果」的事件。拉賓的死並沒有使以色列人更團結,而正相反,它更加深了以色列社會的鴻溝-國際派人士與宗教人士,鷹派與鴿派以及左派與右派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貝裡認為,10前的拉賓似乎能夠徹底結束這些文化爭鬥,而這也正是他遇刺的原因:「以色列人分成了兩大文化派別。他們爭鬥的焦點是,以色列人採取什麼樣的社會形式,以色列人的總體特徵應該是什麼。90年代,拉賓準備從一個陣營轉向另一個陣營。因此這邊的人想,另一陣營的人將會贏得這場鬥爭,必須採取果斷措施。」

在貝裡看來,加薩地帶撤離進行得如此順利雖然是一個好徵兆,但並非沒有潛在的危機:「當然,加薩地帶的撤離情況證明,大部分以色列人贊成民主和法治,反對政治暴力,支持政府。但另一陣營激烈反對以色列撤出加薩地帶。這些人雖然是以色列的少數,但卻很頑固。如果政府下一步決定從約旦河西岸撤離的話,那反對的聲音會更強烈,會發生更多的政治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