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新文化大革命 中國興起博物館熱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5年8月5日

今天,誰如果關心中國的發展變化及其對科技進步不減的信仰,誰就會聯想到總體規劃、未來藍圖、迅捷實現的超大型建設項目所造就的一批批平地而起、相貌雷同的試管城市。然而,中國規劃和建設的不僅僅是嶄新的集團公司總部、體育館、購物中心和住宅小區,而且也在興起新建博物館的巨大浪潮。

https://p.dw.com/p/703k
在北京的中國軍事博物館裡圖片來源: AP

中國政府計劃到2015年新建大約1000個博物館,把藝術當作一個區位因素。單北京市就計劃到2008年奧運會前修建32個新博物館,上海市甚至計劃在2010世博會前新建100個博物館。不少超巨大的建築項目不斷引起媒體頭版頭條的注意,如在香港九龍昔日港區上空的建築項目,有關部門已經為此項目和國際著名建築設計師如Herzog & de Meuron、Normann Forster,還有以其博物館設計絕對獨出心裁而著稱全世的Frank O. Gehry進行了洽談。

除此之外,還有無數規模小一些的私人博物館項目,其發起者有些是在國外功成名就、想生前就在家鄉「樹碑立傳」的藝術家,有些是富有的私人收藏家,如北京的Guang Yi。他已在首都北京開設了4個私人博物館,展出自己收藏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

博物館熱潮興起,但持批判審視態度者的聲音也越來越大,他們希望在大興博物館的同時,也進行開放的、求實的討論。現在,中國知名的建築設計師、藝術展策劃人、藝術家、收藏家和博物館館長在瑞士策展人和「中國通」Hans-Ulrich Obrist的主持下,借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之機,分析和審視了中國當前的狀況,為中國未來的博物館發展策略提出了他們各自的設想。

同時活躍於西方和中國的藝術展策劃人Chaos Yang Chen(女)認為,博物館的任務在於「伴隨社會的演變發展過程」。她把博物館更多地理解成是一個開放式的討論論壇,是「無牆的校園」,而不是一個只展出藝術成品的地方。這種想法,也就是在博物館反映思考過程而不是藝術本身的想法,自然是很理智性的、或許也是指向未來的,但肯定不會受到中國的規劃者、策劃人和投資者的青睞。

與此相反,活躍在國際上的策劃人候瀚如則告誡在新建博物館時,要警惕中國政治家和投資者的沾沾自喜、濫用權力和盲目興建土木的風氣。許多新建博物館項目根本就沒有什麼綱領,也沒有人員、沒有收藏、沒有計劃。兩年前曾擔任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策劃人之一的候瀚如認為,這種無計劃性原則上還不是阻礙博物館發展的原因。他說:「沒有綱領其實並不是什麼問題。這樣人們就有必要動腦筋,想出一些東西。重要的是人們要保留批判性的策略。」同時候瀚如也告誡要警惕出現中國典型的「紳士化」現象,也就是整個一個城區的迅速轉變:原來因房租便宜而吸引諸多藝術家落戶的城區,在很短時間內,高級畫廊、高檔餐館、平地而起的博物館也紛紛落戶,致使房租猛漲,藝術家被迫遷移。紐約的這種現象被稱之為「Soho效應」。

瑞士的藝術熱衷者Uli Sigg享有中國當代藝術最有特色的收藏家之一。他曾任瑞士駐中國大使,因此也諳熟中國國情。他對中國目前的博物館熱保持拭目以待和分析的距離。他說:「博物館只是硬體。中國還缺乏軟體。軟體就是人,是藝術家。有了他們,博物館才成為博物館。」他認為,中國興建博物館的意圖是好的,但還不具備足夠的資金和人力,讓博物館推出適當的展覽。他表示,中國還沒有多少規模相當的當代藝術收藏,私人沒有國家也沒有;完全外行的國家幹部被調到博物館負責組織展覽,結果當然是難以勝任;見機行事的投資商推出整整一個博物館城的宏大計劃,但又很快失去興趣,或者破產。

相反,廣東藝術博物館館長Wang Huangsheng卻認定中國的藝術市場將會很快發展。他說。「我們希望中國也會有一個像巴塞爾這樣的藝術博覽會。」這個想法恐怕並不那麼離譜。即使在Uli Sigg看來,「中國至今幾乎根本沒有多少人理解當代藝術」,但他並不排除經過一個極快的趕超過程,更多觀眾將可接觸到當代藝術的可能性。眾所周知,中國人心靈手巧學得快。或者,按北京的私人收藏家Guang Yi的話來說:「什麼事都可能發生,包括完全誇張的事。」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