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新黨員給中國帶來變化

2008年8月1日

從2002年至2006年,中國共產黨吸收了近1200萬新黨員。外交月刊德文版發表文章分析了這些新黨員給中共帶來的變化:

https://p.dw.com/p/EojP
真的會有變化嗎?圖片來源: AP

「黨和政府中的領導幹部入黨目的很明確:黨籍是行使公職並參與行政權力的手段。其它人的入黨目的不盡相同。一名大學教師說,『我要想升遷,就必須履行這個手續。』黨籍不僅可以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建立網關係、在職業上取得成就,而且也是富裕生活的保證。」

文章也注意到,知識分子入黨還有另一項好處:可以擁有更多的思想和言論自由,可以在小圈子內更自由地討論問題。文章說:這也許就是中共十七大所說「黨內民主化」一詞背後的含義:

「幾年前,黨校就開始討論『保守型的民主化』。意義深遠的核心問題是:怎樣既能維持權力和穩定,同時又提供表達意見和選舉的可能性?考慮的方案是在黨內允許反映不同社會階層的思想『方向』存在。按照這個模式,共產黨一如既往擁有權力壟斷,但更多是以二戰後的日本自民黨為榜樣。歐洲或美國的模式也在考慮範圍之內,即兩大全民黨在主要的問題上看法一致。只要達成一致的願望大於發生衝突的潛在力量,就可以保障穩定。所以,精英集團內部的民主化可以促成政權改革,但又不危及穩定。」

自2002年以來,黨的領導在執行這條路線。與「和諧社會」、「小康」和「可持續發展」等口號並行的是減輕農民稅負、有限度擴大社會保險和放鬆戶口限制等措施。所以:

「乍看起來,中國仍然是僵化的體制,但內部緩緩進行的改革已改變了大範圍內的政治平衡。短期和中期還談不上選舉,『黨內民主化』也只限於一系列小試驗,使改革保持在固定範圍之內。已進行了較長一段時間的鄉村民主試驗只限於鄉村內部事務。現在,黨的民主化情況與此相似:討論問題和提出反對意見的權利仍然侷限於挑選出的負有領導責任的人,同時又要防止討論失去控制。

必須承認,與二戰後的第二次民主化和前東方集團國家第三次民主化的浪潮相比,中國保守型民主化的嘗試很微弱,但它完全可以於西歐國家十九世紀的第一次民主化浪潮相提並論。今天的中國與當年的西方面臨同樣的問題,區別在於,今天中國的當權者並非主要害怕革命,而是擔心混亂。中國的精英們在尋找一個公式,按照這個公式,既能不發生衝撞、走向民主,又能同時保證擁有一個『良好的領導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