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Schuldenkrise

2011年7月29日

美國史丹佛大學退休教授肯尼斯‧J.阿羅(Kenneth J. Arrow)1972年曾獲得諾貝爾經濟獎。他曾是美國總統甘迺迪經濟顧問委員會的成員。德國之聲就美國目前提高國家債務上限出現的膠著狀態採訪了這名經濟學家。

https://p.dw.com/p/125z0
Kenneth J. Arrow, 1972 Nobel Prize Laureate in Economics, is seen during the Beijing Forum 2009 in Beijing, China, November 6, 2009.Some 300 scholars, mostly of economics and other social sciences, from home and abroad gathered at the Beijing Forum in Beijing on Friday (November 6, 2009) to push for actions to achieve harmony in addressing global challenges such as development imbalances. The Beijing Forum, the sixth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in 2004, is an international forum co-sponsored by Peking University, the Beijing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Korean Foundation for Advanced Studies. +++(c) dpa - Report+++
肯尼斯‧J.阿羅(Kenneth J. Arrow)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不久前對大部分專家而言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有可能成為現實。經濟強國美國即將失掉支付能力。真的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嗎?

肯尼斯‧J.阿羅:我還是認為不太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我相信,來自金融市場的壓力將足以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但這不是100%的保險,沒有人可以做出這樣的保證。兩黨最終不能達成一致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我想,不能提高債務上限的概率大約為10%。

危機的程度隨著兩黨的爭吵而加深,他們還在相互推卸責任。歐洲人的印象是,政治家只顧撈取政治資本,而置即將發生的災難於不顧。有道理嗎?

這裡有很多因素,其中當然包括意識形態的問題。有那麼幾個共和黨人揚言,不論民主黨作出什麼樣的妥協,都絕不會對增加負債投贊同票。他們的觀點是,國家太強的作用必須削弱,並將之作為施壓的工具。也就是說,這裡涉及的不僅是短期政治利益。

Senate Minority Leader Mitch McConnell of Ky. speaks to reporters after the weekly caucus luncheons, Tuesday, March 2, 2010, on Capitol Hill in Washington. From left are, McConnell, Sen. John Cornyn, R-Texas, Sen. John Thune, R-S.D., and Sen. Judd Gregg, R-N,H. (AP Photo/Harry Hamburg)
邁考奈爾(Mitch McConnell)圖片來源: APImages

另一方面,參院少數派領袖、共和黨人邁考奈爾(Mitch McConnell)數月前曾說過,他的使命是設法不讓歐巴馬連任總統。此人不久前還就戰勝當前的危機提出了建議。顯而易見,這裡牽涉的是政治利益。

雙方難道不能將政見分歧同提高債務上限事宜分別對待嗎?這樣有助於避免國家破產。還是說這樣的念頭太過天真?

他們當然應該分別對待。現在發生的一切在我看來都是瘋癲行為。我們的國家財政是國會通過批准的,為什麼不能到此為止呢?為什麼還要就債務上限問題進行特別的討論?當然,國家財政規劃時要考慮債務的因素,但它不總是可以事先規定的,比如稅收的具體數字事先是無法準確預知的。

於是我的問題是,為什麼不可以只對國家財政預算進行表決,然後在此基礎上並根據需求限定貸款。就這樣簡單,因此我不明白,為什麼還需要特殊的表決。

更令人不解的是,過去,債務上限是自動上調的,當然,以前的爭執不像現在這樣激烈。上調債務還要經國會特別表決的想法,在我看來絕非正常。

在國家失去支付能力的程度上,人們眾說紛紜。假如債務上限沒有提高,具體來說,這將意味著什麼呢?

當然這很糟糕,但它更是一種象徵層面的意義。短期內不會有嚴重結果,不會像突發性危機或者房地產危機造成的後果那樣嚴重。目前,金融領域已就國家破產做好了心理準備。

人們會看到,美國的經濟實力基本上沒有受到影響。美國具備可信的償還能力,可以繼續得到貸款,而且對投資者而言,美國是一個安全港灣。這一點可以從這一事實中得出:儘管美國目前的境況不盡如人意,但美國債務利息仍然較低。

美國的信譽問題當然在目前受到挫折,但程度沒有達到令人憂郁的地步。人們都知道,美國的經濟困境並不是動搖根基的問題,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

它的結局會是怎樣?

節約是必須的,可能是在社會保險領域,因為它發出強大的政治訊號。但人們總有一天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即從國家債券得到好處的人為什麼不同時承擔責任?人們清楚地看到,老人、病人在這場危機中受害最深。到了這樣的討論開始時,利息便會提高。

這時,國家的債務便會降低,這當然會對全球銀行業產生影響。非常可能的是,人們需要勒緊腰帶了,我可以想像,私人經濟領域也將出現相應的後果。也就是說,首先利息升高,這將影響到投資,不僅是國內,也包括國外。

我認為,由於歐美銀行間盤根錯節的相互聯繫,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的經濟繁榮將會萎縮。而最大的贏家可能會是中國,因為美國債券的價值增大了。

採訪記者:Michael Knigge 編譯:李魚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