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本屆柏林電影節華語電影仍可圈可點

亭子2009年2月19日

在上周落幕的第59屆柏林電影節上,雖然粉墨登場的 《梅蘭芳》最終一無所獲,但是縱觀本節電影節上華語電影的整體表現,仍然可圈可點。德國之聲特約記者亭子從柏林發來了以下綜合報導。

https://p.dw.com/p/Gwvt
舒琪在本屆柏林電影節上圖片來源: AP

柏林算是華語電影的福地,當今華語影壇的知名導演幾乎都曾在柏林電影節上有所斬獲,並從此開始被歐洲觀眾瞭解。作為世界三大電影節之一的柏林電影節年紀雖輕,但一直以其特立獨行的評審標準出名,併發現了不少如今在世界電影史佔有重要地位的導演。所以,能在柏林電影節上吸引品位苛刻的歐洲觀眾的注意,對年輕導演來說,無疑是對自己作品的一種肯定。

柏林電影節主要由八個單元組成,旨在從多方面和角度展示不同類型的電影。除了眾所周知的競賽單元,重點放在實驗電影的論壇單元和鼓勵獨立影片的全景單元也是柏林電影節的重頭戲,早年李安的代表作《推手》就曾入選全景單元。本屆電影節上,李安兄弟"推手計劃"支持的台灣影片《陽陽》也入選全景單元,該片講述的是一位叫陽陽的混血女生尋找愛和自我的故事。來自東北的導演鄒鵬攜作品《東北,東北》在全景單元展示了自己家鄉東北,現場觀眾們被中國北部城市特有的風貌所吸引。台灣與德國合作參展影片《曖昧》則以同性戀為題材,講述了三位女主角間跨越時空的異國戀情。

同性戀也是香港導演洪榮傑關注的題材,在入選論壇單元的影片《無聲風鈴》中,導演以兩位男主角之間的異國戀情為線索,與觀眾探討東西方文化對愛情、死亡和歸屬感的不同理解。值得一提的是該片中的配樂,為影片增色不少。《馬大夫的診所》是獨立電影人叢峰的第二部紀錄片。導演提到,在中國首映時,只有三個觀眾,其中兩個還是自己的熟人,但此片得到了柏林觀眾的肯定。電影對白主要使用甘肅方言,長達三個半小時,以馬大夫診所為場景,導演用鏡頭忠實地紀錄著來看病的村民們身體上和精神上的苦悶,這無疑是中國農村生活的一個縮影。

關注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族群的發展是今年新生代單元的主題。電影《滾拉拉的槍》通過講述苗族男孩滾拉拉為了在成人禮上得到父親送的槍而尋找父親的故事,向觀眾展示了苗族的文化和傳統。導演寧敬武希望通過本片討論少數民族在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更好地保護本民族的傳統。以兩位高中女生在青澀歲月中經歷的友誼和愛情為主線的台灣影片《渺渺》也入選新生代單元,主辦單位還臨時決定加演。

除了《梅蘭芳》和《白銀帝國》兩部商業化的大製作外,其他參展華語影片幾乎都是小成本製作的典範。這些作品大都以現實生活為題材,透過攝影機,觀眾看到普通人的生活狀態和內心成長。無論是《馬大夫的診所》還是 《滾拉拉的槍》,導演都把鏡頭給了那些被忽略的弱勢群體,並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來喚起人們對這些群體的關注。

關注人性,關注生活細節,關注社會現實,把目光投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是柏林電影節的真正精神所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今年華語電影的整體表現,是符合柏林電影節精神的。華語影壇的新一代導演更關注日常社會,從身邊的故事說起,娓娓道來,卻讓人印象深刻,讓人們有理由對華語電影的發展充滿樂觀,今年的柏林電影節再一次證明了大規模的資金並不是好作品的保證,只有真正關注生活的作品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