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130709 Ausstellung DDR Übergang

2009年7月21日

德國首都柏林有無數個關於20年前柏林牆被推倒那段歷史的展覽。但柏林藝術學院則另闢蹊徑,舉辦了一個反映1989年之前, 即兩德統一之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老百姓日常生活和藝術追求的攝影展覽。這個題為"過渡社會"的展覽,用大量圖片和錄像展示了1980年到1990年期間,前東德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https://p.dw.com/p/IrgV
展覽會裡的一張照片圖片來源: AdK

海克勒看上去大概只有16歲。她身穿一件過於寬大,上面鑲著鉚釘的皮夾克,下面是一條黑色的超短裙。照片上,她的胳膊懶散地向下耷拉著,投向照相機鏡頭的目光也顯得不那麼自信。她那染成淡黃色的,被發膠一撮撮固定的頭髮,直愣愣地伸向天空。

海克勒是東德後期的一位龐克。1982年在前東德萊比錫版畫和書籍裝幀藝術學院學習的一位名叫克里斯蒂娜‧埃斯勒的女大學生,為準備自己的畢業論文拍下了這張照片。她說:"對於我來說,那是個緊張而令人興奮的年代。那時我還是個大學生。對任何新生事物都充滿了興趣。當時雖然一些展覽被禁止,但我們仍然敢於向權力發出挑戰。"

龐克海克勒的照片醒目地懸掛在藝術學院展覽大廳的牆上。這張照片旁邊掛著一家國有洗衣店女工們的肖像,還有反映柏林統一前一天柏林大街場景的照片,以及一位在電影院中喊叫的男子的照片。這個展覽共展出了17位攝影師拍攝的近500幅照片, 真實地紀錄了兩德統一前夕,東德的那段歷史。

柏林藝術學院院長克勞斯‧施泰克說,這個展覽從開始計劃時,就有意避免同其他有關兩德統一題材的展覽相雷同,"所有這些照片反映的都不是我們大家所熟悉的重大歷史事件。 但通過這些照片參觀者可以對1989年之前的東德有一個大致瞭解。通過這個展覽大家能夠發現,前東德後期並不是到處充滿了毫無生氣的灰色,那裡也有人敢於通過繪畫和照片表現無政府主義思潮。"

所有展出的照片有一個共同點:不裝腔作勢.每張照片都特立獨行,而且客觀。這些照片都同前東德時期所宣揚的意識形態形象語言理論背道而馳。細細欣賞照片還可以發現,無論是龐克海克勒,還是洗衣女工,大家投向照相機鏡頭的目光都帶著一絲憂郁。

展覽會負責人馬蒂亞斯‧弗呂格為展覽會精心挑選了這些照片。他說,照片同文字稿和電影不同。當年東德的新聞檢查人員很難找出理由來封鎖照片的發表。因此當年在東德的大學校園,藝術家工作室,私人畫廊裡都半公開地舉行各種反潮流的圖片藝術展。

在展覽會四個大廳中的一個廳裡,正放映著編導托馬斯‧海瑟拍攝的多部電影紀錄片。人站在大廳中間,只能聽到各種混雜在一起的聲響,聽不清究竟說的是什麼。但是只要接近其中的一個屏幕,就能聽清畫面音:1984年一對新人舉辦婚禮,1985年一位年輕人報名當人民警察‧‧‧‧‧‧

在這裡,同樣看不到所謂的英雄史詩,電影畫面捕捉的全都是一個行將解體的社會裡日常生活的各種不同場景。

柏林藝術學院的項目負責人約翰內斯‧奧登塔爾認為,如果沒有東德後期藝術屆人士的推動,柏林牆被推倒是不可能的,他說:"人們希望變革,希望改變社會的思想是社會發展的支柱。沒有這個支柱,柏林牆1989年被推倒是不可能的。"

作者:Benjamin Braden / 韓明芳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