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歐洲商會批評中國保護主義傾向

2009年9月4日

歐洲商會北京代表處周三發布年度建議書,批評經濟危機時期中國的保護主義日趨嚴重,建議中國繼續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寫道:

https://p.dw.com/p/JQpo
中國上海圖片來源: AP

"如果中國人想併購一家西方汽車集團,只要該集團的股東和所有審批部門同意,就可以進行。而歐美在中國根本沒有就這類問題進行談判的機會,因為它們最多只能收購一個汽車製造廠家50%的股份。加入世貿組織七年後,中國為本國企業提供的工作和投資條件仍然優於外國廠商,歐洲商會對此越來越感到不安。商會會長伍特克批評中國說:'我們注意到,去年中國經濟開放的進程逐漸放慢,有些方面甚至走上了回頭路。'在中國,保護主義正在抬頭。

中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歐洲要求北京面對危機繼續改革,商會的年度建議說:'不勇敢地繼續邁出大步、不進行根本的結構改革,中國的國民經濟就不能保持增長勢頭,僅靠刺激經濟的大型一攬子計劃不能帶動可持續發展。'中國為刺激經濟制定了四兆元人民幣的資助計劃。伍特克批評說,中國國有企業集團是受益於這一舉措的'大贏家'。"

瑞士《新蘇黎世報》也認為,中國在項目招標時,優待本國企業,而外國企業往往空手而返,該報以風力發電風車為例,寫道:

"雖然大多數中國風力渦輪機製造廠家都是不久前才建廠,但長期在中國經營的外國廠家中竟然沒有一家中標。招標的渦輪機規格故意小於外國廠家的產品,而且顯然把出售價格作為某種標準。外國設備更有效益、能降低經營費用的優點則不予考慮。

歐洲商會的年度建議書中包含有許多這樣的例子。中國行政部門經常利用隨心所欲制定的技術規定,有意識地幫助某些企業,把另一些排擠出市場。歐洲商會認為,一些立法領域確實有了改善,但法律沒有得到貫徹。許多部門發布互相矛盾的執行規定,以利親近自己的公司和經濟領域的發展。"

這篇文章之後,《新蘇黎世報》還發表評論說,中國的保護主義傾向"可能使中國廣為稱頌的開放和自由化政策走上相反的道路":

"中國現在的狀況好於西方。中國的自豪可以理解,如果中國的幹部們能聆聽外國經濟界的聲音,就更好了。中國尚未實現現代化的經濟不能長期依賴國家輸血,但總有人不願意承認這個道理。要使經濟變得更為現代化,更有競爭力、更有創新能力,需要的不是國家更多干預,而是更多的競爭、透明度和個人創造力以及外國企業的技術轉讓。只有這樣,中國才能在一旦國家資金停止輸入的情況下,依然繼續實現自己巨大的經濟潛力。"

摘譯:王羊

責編:石濤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