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歐洲的中國人》探索乒乓人生

2012年12月7日

靠打乒乓球或靠拍電影吃飯,哪個更靠譜?德國電影人什克羅鮑奈克(Milan Skrobanek)拍攝的紀錄電影《歐洲的中國人》(Die Chinesen Europas)給這個問題提供了一種答案。

https://p.dw.com/p/16xIS
Germany's Dimitrij Ovtcharov serves to Taiwan's Chuang Chih-yuan in their men's singles bronze medal table tennis match at the ExCel venue during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August 2, 2012. REUTERS/Grigory Dukor (BRITAIN - Tags: OLYMPICS SPORT TABLE TENNIS TPX IMAGES OF THE DAY)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乍一聽影片的名字,首先聯想到的是在歐洲國家各行各業奮斗的中國人。但在影片網站You Tube上看完了《歐洲的中國人》的預告片後。才知道這是一部關於德國國家乒乓球隊征戰2012年多特蒙德世乒賽的紀錄電影。

影片導演什克羅鮑奈克坦言,影片的名字不是他本人的發明創造:"德國國家乒乓球隊差不多在過去的十年中在歐洲一直獨佔鰲頭。他們在歐洲乒壇的霸主地位有點像中國在世界乒壇的地位。所以,"歐洲的中國人"這個說法在影片誕生前就多次出現在媒體報導中。因為德國隊在歐洲有著中國隊在世界乒壇的地位。"

Chi061212 Pingpong - MP3-Mono

正因為如此,從4歲開始就參加乒乓球專業訓練的什克羅鮑奈克在結束漢堡造型藝術學院(Hochschule für bildende Künste Hamburg)電影專業的學習時,選擇了德國國家乒乓球隊作為自己畢業作品的主角。早早就發現在乒乓球方面沒有成為職業隊員潛力的他更喜歡用電影來回顧自己的人生歷程。求學期間拍攝的每一部作品幾乎都是對自己人身經歷的總結。這個單單從他電影的名字中就可以略見一斑---《媽媽去世後》(Seit dem Tod meiner Mutter)、"《亨瑞克》"(Henrik)、《在逆境中》(Wie in schlechten Zeiten)。

Germany's Timo Boll in action during the game against Zhang of China during men's team semifinal of the table tennis event in ExCeL Arena at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 London, Great Britain, 6 August 2012. Photo: Christian Charisius dpa
乒乓球:成敗只在一瞬間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用電影反思乒乓人生

同樣,拍攝《歐洲的中國人》的過程對於什克羅鮑奈克說,也是總結、反思自己十幾年乒乓夢的過程。他說:"我想向人們展示乒乓球運動幕後的一面,這一運動可以有怎樣的激情。專業球員必須付出怎樣的代價才能夠在如此高的水準上從事這一運動。特別是乒乓球運動給人帶來的精神上的壓力。我想讓常人對此有所瞭解。"

什克羅鮑奈克自己曾經也親身經歷過這一切。他從7歲開始就在地區聯賽中嶄露頭角,甚至取得過不錯的成績,有參加國際大賽的經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越來越發現自己並不具備成為專業球員的天賦。而與此同時,對電影的熱愛卻在他心中迅速生根發芽。大約在16歲那年,他終於感覺到自己已經不再能夠承受乒乓球運動給他帶來的心理壓力。於是,他決定將全部精力投身自己的另一大愛好--電影。但拍電影所需要承受的心理壓力就少嗎?什克羅鮑奈克表示:

"從壓力的強度上來說基本上是一樣的,但是類型確不一樣。乒乓球的壓力是,你必須在特定的那一霎那成功,不然,你沒有補救自己失誤的機會。而人在拍電影的時候,雖然是處於持續的壓力下,但是沒有這種在特定的一瞬間必須成功的壓力。如果一個鏡頭出了些小差錯,你還可以重來一遍,或者第二天在剪輯的時候想辦法補救。"

什克羅鮑奈克坦言,自己更能夠承受拍電影所帶來的這種長時間,但強度相對較小的壓力。和許多其他同學一樣,什克羅鮑奈克雖然在影片的製作費用上能夠部分依靠來自學校以及校友贊助組織的支援,但還是在家人以及親朋好友的支持下,並花掉了自己的積蓄才完成了整個紀錄電影的拍攝過程。

紀錄乒乓運動鮮為人知的一面

27.01.2009 DW-TV Made in Germany Arri 3
數字電影技術日趨成熟,圓了許多人的電影夢圖片來源: DW-TV

也正是由於經費上的限制,只有7到8人參加了這一90分鐘影片的製作過程。好在日益成熟的單反相機攝相技術幫了什克羅鮑奈克一個大忙,讓他可以同時最多動用4台攝影機參與拍攝。雖然他使用的器材都是人們在普通電器行裡可以買到的"民用設備"。但整個影片從畫面感來說仍然有專業電影的膠片感。

回憶起拍攝的過程,什克羅鮑奈克慶幸他在拍攝的過程中得到了包括德國國家隊教練羅斯科夫(Jörg Rosskopf)和一號選手波爾(Timo Boll)完全的信任。用鏡頭默默記錄了他們訓練、用餐、按摩、召開團隊會議以及邁向賽場前的一幕幕不為人知的場面。

令如今的電影人什克羅鮑奈克感到遺憾的是:"乒乓球從許多角度來說是我們當今最適合用影像表達的一種體育運動。但是幾乎沒有任何一項體育運動像乒乓球這樣,在其本身的影像潛力以及電影電視界對它的高品質影像化之間存在如此大的落差。"換句話說:乒乓球對於影音媒體來說其實是非常具有魅力的。對於影片《歐洲的中國人》的導演什克羅鮑奈克來說,用電影人的視角展現乒乓球運動的魅力並不是一件難事。

"對於我來說,乒乓球運動在電影的角度上所佔據的一大優勢就是,其中也有電影中所需要的對立關係……拍攝出來的素材甚至有點西部片的味道。戰場的兩邊是兩位選手,最後只能有一人勝出。每場乒乓球比賽裡都有電影學裡所講的主角和對手之間的關係。 "

Tischtennis Weltmeisterschaft Mannschaft Damen: Viertelfinale Singapur - Deutschland am Freitag (30.03.2012) in der Westfalenhalle in Dortmund. Die Deutsche Irene Ivancan (l) spielt gegen Tianwei Feng aus Singapur. Foto: Friso Gentsch dpa/lnw
乒乓球運動有電影的基本元素:主角和對手你死我活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雖然多年來,德國在乒乓球領域一直戰功顯赫。但卻無法吸引大眾媒體的注意力。什克羅鮑奈克也無法解釋其中的原因。他只能無奈的用波爾在接受其他記者採訪時說過的話自我調侃一番:"與坐在乒乓球館裡相比,電視媒體的編導們更喜歡前往滑雪勝地。"

應該靠乒乓,還是靠電影生存?

什克羅鮑奈克告訴我們,他拍攝此片的目的不是為了提高乒乓球在媒體中的知名度,而只是希望用自己的視角向人們展現他對乒乓球運動的理解。德國乒壇老將波爾對他的影片也非常滿意。目前,他已經實現了自己對《歐洲的中國人》的第一個期望,就是正是發行該記錄電影的DVD版。對於他來說,現在能發生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有電視台願意購買該片的播映權,並甚至能在瞭解此片的基礎上催生出在其他項目上合作的機會。在經歷了影片製作以及發行過程中的種種困難後,對於初出茅廬的電影人什克羅鮑奈克來說,靠乒乓球或拍電影吃飯,哪個更靠譜呢?

"要讓我現在說,我覺得靠乒乓球吃飯更靠譜。電影是一個大家幹活,沒人賺錢的事。但如果你在乒乓球上無法成為頂級球員,你也發不了大財。這其實是一個挺難回答的問題。"

作者:任琛

責編:李京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