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歧視中國人?愛因斯坦究竟寫了什麼

苗子
2018年6月18日

愛因斯坦曾在1920年代在中國旅行,並把經歷感受寫入日記。其中對中國人的描述近日由媒體報導後引發關注。那麼,愛因斯坦原文為德文的日記具體都有哪些記述呢?讓我們來看看原文。

https://p.dw.com/p/2zl7c
Albert Einstein
拍攝於1922年的愛因斯坦照片圖片來源: Imago/UIG

(德國之聲中文網)近日,愛因斯坦文獻項目(Einstein Papers Project)的高級編輯羅森克朗茨(Ze'ev Rosenkranz)將愛因斯坦的日記從原文的德文翻譯成英文出版,書名為The Travel Diaries of Albert Einstein。

這本新書的介紹中寫道:1922年秋,愛因斯坦與當時的妻子埃爾薩開始了對遠東和中東為期五個半月的旅程。這些地區是這位著名物理學家之前從未踏足過的。愛因斯坦在香港、新加坡停留,兩次短暫訪問中國,在日本進行了六周的旋風式講座之旅,在巴勒斯坦旅行12天。新書的內容就是愛因斯坦在這次旅程中的完整日記。

英國《衛報》的報導引起了中國媒體的關注。羅森克朗茨也向《衛報》表示,不少人會對他說,愛因斯坦的言辭所流露出的思想是時代的產物,當時愛因斯坦那樣的想法佔據主流。但羅森克朗茨認為,儘管如此,在當時的時代,畢竟也有人持"更寬容的看法"。

名為"愛因斯坦文獻收集"(The Collected Papers of Albert Einstein)的網站,提供愛因斯坦文獻的數字化版本。在上面可以找到愛因斯坦在1922年秋至1923年的遠東、中東之旅的日記的德文原文。他的文字許多是"電報式"的短語。

愛因斯坦抵達香港後寫道:"這是我在整個旅程中迄今見到最美的景色。"連綿的山,狹長的島,港口,清涼的空氣。乘車參觀香港島,看到大海、峽灣和多樣的景色。路途中還經過一個漁船交織的小漁村,看到一個看上去似乎很歡樂的中式葬禮,"還有受苦的人們,男人、女人,為了一天5分錢砸石頭、背石頭"。他寫道,中國人的繁衍甚多就這樣受到經濟機器的無情壓榨,"我覺得,在他們的麻木中幾乎察覺不到這一點,但卻是令人難過的景象"。

愛因斯坦還乘坐了纜車參觀太平山頂,並註解說,中國人和歐洲人是分開的。在次年初再次來香港重登山頂時,愛因斯坦還寫道,沿途都是中國男人、女人和孩子,呻吟著把磚背上山。"地球上最可憐的人民,受到殘酷的虐待和壓榨,待遇還不如牲畜。-這就是他們的隱忍和安於現狀所獲得的報答。"

之後,愛因斯坦和妻子埃爾薩參觀了香港與大陸相連地區的中國人街區。他寫道:"勤勞的、髒兮兮的、麻木的人民。"房子密密麻麻,千篇一律。"在港口後面是食肆,中國人吃飯的時候不是坐在椅子上,而是蹲著,就好像歐洲人在樹林裡解決內急一樣。一切都很安靜,很有禮貌。連孩子們也沒什麼熱情,看上去有些麻木。如果這些中國人把其他民族擠走了,實在可惜。對我們來說,這樣想想都覺得無法言說地無聊。昨天晚上還有三名葡萄牙人中學老師來拜訪我,他們宣稱,中國人無法被教授邏輯思維,特別是對數學沒有任何天賦。我發現男人和女人之間的差異很小。我不明白中國女性對男性有一種怎樣的致命魅力,使後者即便面臨養育子女的難題也難以抗拒。"

幾天後,抵達上海,愛因斯坦描述了吃飯時看到窗外的一場中式葬禮,"有很大的響聲","有很多顏色","對我們的品味來說相當原始、近乎滑稽"。食物非常精美,無窮無盡。人們不停地用筷子從許多共用的碗碟中搛起食物。

在中國人街區散步,街道越來越狹窄,滿是行人和苦力的小車,滿是塵土,空氣中有各種氣味。他的印象是,極為艱苦的生存鬥爭下,這些備受忽略的人們看上去溫和、大多數麻木。沒有爭吵。甚至做苦力的人也從未流露出痛楚的表情。總是忍耐,時常更像是機器而不是人。"有時候好奇地微笑。我們這樣的歐洲人來訪時,相互盯著看非常好笑。特別是埃爾薩拿著她的眼鏡看上去更是如此。"

愛因斯坦之後再次描述了這種有趣的"對視"。"在鄉村,相互盯著看比城裡更好笑。孩子們既好奇又害怕。在塵土與氣味之中,幾乎都是歡樂的表情。我將會時常樂於回憶這一幕。"

愛因斯坦第二次前往上海,寫道:"上午乘汽車參觀市郊,到處是墳冢,不允許遷移。中國人髒兮兮的,飽受痛苦,麻木,和善,結實,溫和以及--健康。大家對中國人眾口一詞地稱讚,但都認為在做生意的工作方面,其思考力不足。最好的例子是:同樣的工作,他得到的薪水少10倍,但一個歐洲人作為店員還是能成功地與他競爭。"

新書的譯者羅森克朗茨也向《衛報》指出,愛因斯坦在日記中所流露出的想法是"不設防的","他沒有意圖要發表這些"。

 

本文中愛因斯坦日記的節選引用得到了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