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歷史變臉和再造記憶

2006年3月27日

我們通過記憶去還原歷史,但是記憶本身是否充滿了內部的辯駁與矛盾?3月25日,中國行為藝術家張大力與詩人西川在柏林世界文化中心通過各自不同的方式講述了與「文化記憶」有關的故事。

https://p.dw.com/p/8A6r
圖片來源: Fang Lijun

張大力是城市涂鴉「大人頭」的創作者,這次他來到柏林,為中德觀眾展示了一批正在整理當中的檔案圖片。這些出自中國六十年代的老相片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便是:它們並非真正忠實於歷史原貌。張大力給它們起名為「第二歷史」。

也許很多人並沒有留意,那些在媒體上公開發表的記錄共和國成長過程的重要照片經常「變臉」。例如著名的「開國大典」就至少被修改過三四次,以適應不同時期的政治環境的改變。張大力注意到,這些人為的剪貼和塗改往往是政治運動的風向標。如果對比「整容」前後的效果差異,人們便會大驚失色:原來和毛澤東一起參加十三陵勞動的還有彭真!與周恩來並肩而立的不是別人而是彭德懷……慘遭「隱身魔法」的人物形象還有很多,如博古、劉少奇、林彪等等。

除了迎合政治立場之外,照片修版的一個重要目的便是美化英雄。例如為了使身材矮小的雷鋒看上去和他的人格一樣完美,他身邊的高個子的戰友硬是被抹消掉了。長征後到達陝北,站在老鄉院子裡的周恩來,身後的閒人雜物也被做過藝術加工。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張大力對於圖片資料的收集歸類工作還正在進行當中,他希望讓圖片自己說話,告訴人們:歷史往往會有好幾張臉。

不同於張大力的簡單直率,詩人西川另有一種講述故事的風格,他並沒有直奔主題,而是先從什剎海酒吧街講起。

「2002年夏天,我在北京接待過一對德國夫婦,女的是畫家,男的是老嬉皮士。他們一到高樓林立的北京,就嚷著要去一個很『中國』的地方。我領他們去了西山後面的什剎海。那裡有一片湖水,和中南海的湖連成一片,邊上是風格特殊的老房子,沿街蓋起了酒吧和咖啡館。群山環繞,湖光灩灩,老嬉皮士感覺非常受用,不禁脫口而出:『太美了,簡直就是日本!』雖然明知他並無惡意,但我還是忍不住反駁:『明明是要找中國,怎麼找到了又變成了日本?』」

時隔幾年,再度回想,西川發現,老嬉皮士的感嘆其實並非全無道理,因為他對於那片風景的最初的印象可能是來自於日本。所謂的「中國味」其實也是一種異國情調,它讓西方人感到好像來到了東方,讓中國人感到好像回到了過去,但是這種記憶究竟是真是假?全球化對異國情調的需要、對保護地方文化的需要,帶來了對一片風景的投資,人們就是為了滿足某種需要而產生了某種記憶,全然不顧,金錢已經扭曲了真實的記憶畫面。

人們一方面投資修建虛假的過去,一方面又任由真正的古建築面臨即將報廢的悲慘命運。西川介紹說,北京西四有一座雙帝廟,是明代建築,文化價值很高,但是現在成了無家可歸者的落腳點,政府拿不出錢來安置這些底層居民,修繕這座文物古跡。

與此同時,金源燕莎旁邊的碧霞元君寺倒是得到了改建,因為這是地方部門給開發商下達的捆綁式合約計劃:要投資金源就必須修廟。迫於無奈,開發商只好整修寺廟,可是修出來的東西看上去像廟,實際上是茶館。

西川總結道:「文化記憶有時被簡化成了文化符號,擠佔了我們對於真正記憶所保有的空間。」人類歷史本身可能就是一個破壞記憶、再造記憶的過程。所謂「沒有舊朝亡去,哪有新朝興起呢?」

(亞思明 柏林現場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