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民主在衰退,獨裁者捲土重來?

2010年5月27日

二十年前冷戰結束時,美國政治學者弗蘭西斯‧福山曾樂觀地相信歷史以自由民主最終戰勝了共產主義專制而"終結"。今天,金融危機與經濟衰退極大地打擊了西方民主國家的信心,像中國這樣的非民主國家已經上升為舉足輕重的地緣政治大國,美國政治學界甚又有人在傳播"獨裁者捲土重來"的悲觀命題。德國著名政治學家、中國問題專家桑德施奈德教授5月25日在德國之聲的講座中,就民主自由制度的命運和中國崛起的現象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視角。

https://p.dw.com/p/NWzR
中國的畫面讓觀察者常常困惑圖片來源: AP

埃伯哈德‧桑德施奈德(Eberhard Sandschneider)是德國外交政策協會奧托‧沃爾夫研究所所長,他經常出現在德國媒體上,就德國外交政策特別是中國問題發表看法。他幾乎每年都親臨德國之聲參加訪談節目或研討會,這一次面對台下九十多名聽眾,他開玩笑地說,他的演講可能語出驚人,嚇到大家。

西方民主國家擔心獨裁重返世界舞台

冷戰結束二十年後的今天,福山提出的"歷史的終結"命題不但沒有兌現,西方自由民主國家反而陷入一種驚恐和憂慮,擔心坐擁巨額外匯儲備的威權與專制國家買斷西方的經濟命脈,將西方排擠出世界舞台的中心。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美國政治學界傳出悲觀的論點,認為威權獨裁製度大國正重返世界舞台。

桑德施奈德教授指出,類似這樣的說法與其說是對現實的寫照,不如說是人們的想像:"回顧過去二十年裡的政治討論,人們把冷戰結束後的世界新秩序描繪得黑白分明,例如亨廷頓的強調西方世界與世界其它文明對立的'文明衝突論',就是一種典型的簡單化的非黑即白的描述。羅伯特.凱普蘭的貧窮與富裕相衝突的理論,等等。"

桑德施奈德認為,冷戰的結束讓西方失去了明確的敵人,於是米洛舍維奇、薩達姆和本‧拉登都被當成新的敵人,甚至在當前美國的部分政治討論中,中國也成了一個可能的敵人。桑德施奈德還形象地比喻說,西方政治家就像是在轉藏傳佛教的經輪,一箱情願地念頌美好的世界新格局,以為念的越快轉的越快就能把願望轉成現實。

教科書理論無法解釋中國的發展道路

八十年代初以韓國和台灣為代表的東亞獨裁國家成功向民主制度轉型,為政治學中的現代化理論提供了強大的說服力。這種理論認為,(軍事)獨裁體制實行了經濟開放政策,而經濟開放會造就中產階級,中產階級的政治參與訴求最終將導致民主化。桑德施奈德問道:"中國據說現在至少有1.2億人已經屬於中產階層,有人甚至說是兩億。那麼,中國應該明天就會實現民主化了,不是嗎?"

但是,中國的中產階層作為既得利益者,似乎並沒有表現出體制之外尋求參政的特別興趣。相反,在講究"關係"的中國,中產階層更多的是通過關係網與政治精英達成利益共識,而不是以政治異見者的姿態對政治統治集團提出挑戰。

總之,無論是冷戰結束後在西方學界盛極一時的體制轉型研究,還是經典的現代化理論和民主化理論,應用在中國上都失靈了。中國在保持了威權獨裁政治體制的同時,的確把中國從一個貧窮的不發達國家轉變成一個實現了一定富裕程度的社會。桑德施奈德教授稱,他不認為有什麼所謂的"中國模式"。他說:"但是,中國的秘方往往讓人難以理解,儘管它其實很簡單。它可以用一個詞來表達。如果你問我怎麼解釋中國過去三十年的成就,我就用一個詞:實用主義。"

Prof. Sandschneider
埃伯哈德‧桑德施奈德教授

中國的崛起不但對西方民主世界的政治和經濟形成了挑戰,也讓政治學者們除了謹慎地提出"北京共識"這一概念,幾乎集體失語,找不出合適的理論框架來解釋中國現象。這種尷尬也反映在西方媒體關於中國的討論中。桑德施奈德認為:"人們當然不必把中國所發生的一切都當成是好的。對中國提出批評是應該的。但是人們應該或者被允許在看到積極的一面時,去作出積極的評斷,而不是把這樣做當成是與共產黨為伍或者與共產主義體制同流合污。在德國的有關中國的討論中,我認為我們傾向於在兩極中搖擺:要麼就是好上了天,要麼就是差到了地獄。而推動這樣的討論方式的不是有實質性的東西,而是表象化。"

作為"成功的威權體制",中國的政治統治階層也面臨自己的問題,那就是他們殫精竭慮地對訊息傳播進行控制,不得不面對經濟起飛帶來的社會後果,同時也在權力交接上充滿不確定感。

西方對非民主國家的挑戰缺乏心理準備

中國作為"成功的威權政體"的崛起,不但與不在少數的"有缺陷的民主國家"形成對比,也讓陷入金融與經濟危機的西方民主國家信心受到打擊。桑德施奈德指出,西方國家的更深刻的危機是社會危機和心理上的危機,西方人還沒有做好迎接非民主國家挑戰的心理準備。他警告說,民主也不是個單行道,如果那些已經鞏固的民主國家不能兌現對民眾的許諾,也會有走回頭路的可能。

桑德施奈德指出,從數量上看,沒有任何跡象顯示獨裁捲土重來。當1974年以葡萄牙開始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時,當時世界上140多個國家中只有39個國家是民主制國家,而2008年時世界上193個國家中已經有119個國家至少滿足了形式上的民主化國家標準。桑德施奈德的觀點是,雖然不能說獨裁者們又回來了,但是西方政治家和學者應該清醒認識到,以中國為代表的那些"成功的威權體制"對民主制度確實帶來的挑戰。他認為,以西方為中心和出發點來為其它國家制定民主化的規範和價值標準,是過於簡單化的做法,是一廂情願。

作為嚴謹的政治學者,桑德施奈德不願意對未來作出任何具體的預測。他說,政治學者在預測未來上乏善可陳,例如沒有誰預見到20年前的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倒塌,歷史的重大轉折往往是因為一些不起眼的偶然事件。

作者:瀟陽

責編:達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