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氣候變化的危害者和受害者

2012年11月28日

德國在城市氣候研究方面堪稱先驅。德國的大學以各不相同的方式研究這一課題:有些以依靠數據為主,有些則側重人的感受。

https://p.dw.com/p/16qyg
BU: "Im Windkanal stehen komplette Modelle von realen Städten. Damit wird zum Beispiel die Ausbreitung von Autogasen in Städten oder die Entstehung von Extremwind an Bauwerken untersucht. Im Kleinen kann hier man hier sehen, wie sich das Stadtklima durch neue Bebauung verändert." ++ UHH/KlimaCampus/Huppertz +++
圖片來源: UHH/KlimaCampus/Huppertz

(德國之聲中文網)島嶼下沉、冰川融化、沿海地區被洪水淹沒、土壤乾枯……,氣候變化早已降臨到門檻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然而,我們很少把發達國家的城市與氣候變化聯繫起來,即便如此,也只是看到城市對地球變暖承擔的責任。因為城市佔全球能源消耗的三分之二、用水的60%,並排放全球溫室氣體的70%。

另一方面,城市也是地球變暖的受害者。德國漢堡氣象研究所參與「氣候校園」項目的海柯•施倫茨恩(Heike Schlünzen)教授說:「 因為城市建築密集,太陽的熱量,以及住戶和企業排放的余熱,都滯留在樓房之間,導致城市氣溫升高,這樣可能引起熱應激:如果夜間氣溫超過二十度,很多人會睡眠不佳。」


漢堡市建起密集的測量網路

施倫茨恩和她的研究小組把德國大都市漢堡變成了城市氣候研究中心。在漢堡城區的不同地點都設有測量站,連續記錄空氣溫度和濕度、降雨量、風力,以及土壤水分含量和溫度。這些測量站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向「氣候校園」的一台電腦傳送數據,目的是找出不同地下水位和土壤特性對水分蒸發、冷卻以及當地城市氣候的影響。由此產生的城市模型,其精確度足以測量各建築物、公園,乃至樹林產生的作用。

科學家們希望通過測量結果,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夜間過熱現象採取應對措施。例如,漢堡市政府曾考慮把外阿斯特湖辟為建築用地,研究者們提出反對:因為石材面積的增加,會導致水份蒸發減少,由此產生的冷卻效果沒有了,周圍地區便會變暖。這一點說服市政府取消了建築計劃。


在城市實地測量的數據,得到了在歐洲最大的邊界層風洞模擬實驗的補充。項目負責人貝爾恩德•萊特爾(Bernd Leitl)說,邊界層位於地面100至200米以上,人們將它用作生活空間。德國漢堡和美國芝加哥等地的微型模型展示了風對城市氣候,以及污染物傳播的影響。高樓大廈原本有利於城市的通風,因為它們會疏導氣流。但是,如果大樓排列不當,就會產生所謂的下沖氣流,對空氣進行混合,使溫度下降。大樓排列不當也會導致劇烈的陣風,讓沿街行走非常不適。因此,科學家們先在風洞測試一棟新的大樓對氣流有何影響。

施倫茨恩表示,她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於為後代造福:「我們得出的數據,可以告訴政界,城市規劃必須使它以後適宜人們居住。」如果現在不採取適應措施,可能會為今後帶來更高的成本。而且,還會給個人帶來不幸,例如,如果私人住宅因為影響城市氣候而必須拆遷的話。

視角轉換:以人為本取代數據

然而,對德國弗賴堡大學林業和環境科學研究所的氣象學家安德烈亞斯•馬扎拉奇斯(Andreas Matzarakis)來說,光憑漢堡的測量數據和統計基礎還不夠。重要的是人對氣候的感受,這是人文氣象學研究的課題: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收集數據上,而要更多地把人視為一個不斷與周圍環境交流的系統。馬扎拉奇斯說:「人難以影響空氣的溫度和濕度,它們對人們舒適度的影響,要比想像的小得多。」事實上,一陣迎面而來的新鮮空氣,一棵可以納涼的樹,會影響生活品質。在德國最炎熱的城市之一弗賴堡,科學家們參與決定了一塊空地的設計。該市老猶太教堂廣場原來種著草和樹,新的規劃要以石板取代草坪。馬扎拉奇斯和他的團隊則發出警告:這樣做會使廣場變得太熱,因為石頭儲存熱量,使廣場溫度升高,使人難以忍受。


就地研究 全球行

負責協調各研究機構城市氣候研究項目的呂迪亞•敦美尼爾•蓋茨(Lydia Dümenil Gates)說:無論是以人為本,還是以數據為依據,重要的是把訊息匯集起來。但是,氣候變化條件下城市氣候領域的經驗交流還遠未實現。大學對合作的支持不夠,政界則要求不夠,儘管有一些努力,例如試圖匯集歐洲氣候訊息的「聯合項目行動」(JPI)。沒有合作和互相支持,難以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無論是在門檻或者發展中國家的農村地區,還是在未來的超大城市。

作者:Wiebke Feuersenger
責編:當遠

BU: Grünflächen sorgen für natürliche Kühlung --------- New York residents enjoy a grassy meadow in the city's Central Park June 16, 1987, with a portion of the city skyline as a backdrop. (ddp images/AP Photo/Susan Ragan)
綠地帶來自然的涼爽圖片來源: AP
BU: In 50 Jahren erneuert sich eine Stadt um die Hälfte. --------- Cranes crowd Beijing's skyline as new constructions are underway in China Thursday Sept. 14, 2006. China's sizzling economy should grow 10 percent this year and next, propelled by surging exports, but the region could be hurt if its investment boom sours,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aid Thursday. China's strong performance should help to drive growth in other Asian economies from South Korea to Indonesia, said the report, released in Singapore, where the IMF will be holding its annual meeting Sept. 19-20. "There is the possibility of even faster-than-projected growth in China," the report said. But it warned of potential risks from an investment boom that the government is struggling to contain. (ddp images/AP Photo/Elizabeth Dalziel) +++ AP +++
城市在50年之內更新一半圖片來源: AP
BU: "Im Windkanal stehen komplette Modelle von realen Städten. Damit wird zum Beispiel die Ausbreitung von Autogasen in Städten oder die Entstehung von Extremwind an Bauwerken untersucht. Im Kleinen kann hier man hier sehen, wie sich das Stadtklima durch neue Bebauung verändert." ++ UHH/KlimaCampus/Huppertz +++
模型可以觀察新建築物對城市氣候的改變圖片來源: UHH/KlimaCampus/Huppertz
BU: Viele Hamburger haben eine solche Messstation in ihrem Garten ++ UHH/KlimaCampus +++
漢堡「氣候校園」的測量站圖片來源: UHH/KlimaCamp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