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沿著席勒的足跡前行

2011年2月9日

弗里德里希•席勒是德國十八世紀著名的詩人、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是德國文學史上和歌德齊名的巨匠。250年前,他出生在德國南部斯圖加特附近的小城馬爾巴赫,當年屬於符騰堡公爵的領地。因此,那裡自然有很多地方和他息息相關。今天我們就沿著席勒的足跡,向您介紹幾個他曾經生活過並開始其文學創作的符騰堡城鎮。

https://p.dw.com/p/J62y
位於馬爾巴赫的席勒故居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

在法國大革命如火如荼的時候,富有革命精神的席勒也投身到這場人類史上的變革中。斯圖加特、耶拿、魏瑪這些城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席勒的偉大,不僅體現在藝術上,也體現在他以天下為己任,把創作與民族統一、與國家和人類的命運前途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席勒的精神,也被稱做"德國式的理想主義"。他那首通過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而流芳百世的《歡樂頌》,堪稱全人類共同的"進行曲"。

馬爾巴赫位於斯圖加特以北20公里的地方,因為席勒出生此地因而自稱"席勒城"。它有一個中規中矩的方形老城,至今完整地保存著古樸的中世紀風貌。老城倚傍內卡河,共有四個古城門。城中有五條東西走向的街道,其中一條是"尼古拉斯門大街",街道兩旁多是木框架結構的房子。250年前,也就是1759年的11月10日,席勒就誕生在"尼古拉斯門大街"31號的樓裡。

席勒的父親是醫生,當年隻身前往馬爾巴赫開傷科診所,下榻一家客餞,不久就娶客餞老闆、當地一位麵包師的女兒為妻。後因家境敗落,席勒的父親從軍,成為符騰堡公爵卡爾‧歐根手下的一名少尉軍醫,此後還幫公爵管理了20多年的園林。席勒有五個姊妹,他排行老二也是家中唯一的男孩。

Schiller Nationalmuseum in Marbach
馬爾巴赫的席勒國家博物館圖片來源: dpa

席勒四歲時,也就是1764年,他們便舉家搬離馬爾巴赫了。而馬爾巴赫人呢,幾乎忘記了席勒一家,直到席勒逝世後多年,他的崇拜者尋根探訪,馬爾巴赫人才意識到他們的小城原來是大文豪的出生地,並在席勒逝世20年後,也就是1835年自發成立了一個席勒協會,旨在維護和紀念本市這位最著名的子民。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做法。該協會集資,於1857年購買下席勒的出生故居,經過整修,兩年後借席勒誕辰100周年之機,作為席勒紀念館對外正式開放,延續至今。

席勒的遺稿都保存在魏瑪,但他的大部分遺物則保存在馬爾巴赫。他的出生故居除了起居室和他呱呱落地的臥室以外,樓上幾層還陳列了席勒家的一些日常用品,很有意思。馬爾巴赫檔案館館長居林(Albrecht Gühring)介紹說:"這些東西都是原件,有幾樣很吸引人,比如席勒出生後在教堂接受洗禮的時候戴的小帽子、穿的小衣裙什麼的,還有席勒家人用的鼻煙盒、錢袋等日常用具,都很好玩。"

如今的小城馬爾巴赫,到處都和席勒有關:市政廳是席勒出生那年開始建的;席勒父親當年下榻的客餞也就是席勒母親出生的地方,今天那裡還是一家佈置得古色古香的餐館;肉鋪子裡賣"席勒卷發",一種黑乎乎的血腸;而馬爾巴赫最典型的旅遊紀念品則是大街小巷無處不見的席勒石膏頭像。

BdT Eröffnung des Schillerhauses in Rudolstadt als Museum
席勒的石膏頭像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對愛好德國文學的人來說,馬爾巴赫如同聖地。這裡有1903年建立的席勒國家博物館、1955年建立的德國文學檔案館和2006年建立的現代文學博物館,三家彼此相鄰,都坐落在老城邊上的席勒山丘一帶,其中德國文學檔案館和位於原東德地區的魏瑪檔案館一起,是德語文學資料收藏最齊全的兩個檔案館。這裡收藏了從18世紀中到今天的大約一千兩百來名德語作家、學者的遺物、手稿、印刷稿等,件數多達兩千萬件,儲存在檔案館的地下室裡合計8公里長的金屬架上。這裡的圖書館收藏了70多萬冊新舊書籍,是德語區文學收藏最多的圖書館,因而也是德國無以替代的文化國寶,每年吸引近5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文人、學者、文學愛好者前來"朝拜"。

席勒一家離開馬爾巴赫後,先是搬到小鎮洛爾希住了兩年,隨後便搬到了路德維希堡,席勒一生中前後在路德維希堡逗留了6年6個月。他在這裡上拉丁文學校,並生平第一次接觸了戲劇。符騰堡公爵家族崇尚法國、義大利情調,在一片荒原上硬是建起這座城市,市中心的廣場及周圍街巷完全是義大利風格的,而這裡最著名的則是其官邸宮殿及其設計精美、佔地面積巨大的宮殿花園,兩者素來享有施瓦本之凡爾賽的美稱,也是德國保留下來的規模最大的巴洛克風格的宮殿,共有420來個房間,內部裝飾極盡奢華。今天,這裡除了王公貴族的房間、教堂供參觀以外,還設有陶瓷博物館和收藏有幾百年歷史服裝的時裝博物館等。

宮殿內還有一個原汁原味的小劇院。路德維希堡的國家資產局局長朔德雷爾(Hans-Joachim Scholderer)介紹說:"這個宮殿劇院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劇院,舞台設備都是原來留下來的,還有很多過去的舞檯布景也保留完好。"

Schloss Ludwigsburg
美麗的路德維希堡宮殿圖片來源: dpa

1773年初,年齡剛過13周歲的席勒被霸道的公爵強制選入軍校,日常生活被嚴格管制,完全軍隊化。學校設在斯圖加特城外山上的公爵行宮"孤獨宮"。這座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宮殿今天依然健在,供遊客參觀。在旁邊一棟建築裡,設有國際知名的"孤獨宮學院",每年都發放獎學金,吸引世界各地的優秀作家、藝術家、音樂家等來此生活創作一段時間。

兩年後,軍校遷到了斯圖加特城裡。1776年席勒放棄法律轉而學醫,並修習了心理學、美學、人類和道德歷史學,接觸了莎士比亞、盧梭、歌德等人的文學作品,也開始在雜誌上發表一些抒情詩。這時他已形成了自己的反專制思想,並開始悄悄創作他反對封建暴政、充滿狂飆突進精神的劇本《強盜》。斯圖加特的導游梅戴克介紹說:"席勒要不是聰明地把《強盜》的故事背景放到另外一個邦國、而是放在符騰堡的話,他早就沒命了。"

軍校畢業後,席勒在斯圖加特任軍醫,對封建暴政更為不滿。1781年他匿名自費出版了《強盜》,次年該劇在曼海姆國家劇院首演,引起了巨大反響。該劇和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一樣,成為當時年輕一代的偶像作品,也使席勒一舉成名,但也惹惱了他的君主,符騰堡公爵禁止席勒寫作,否則關以禁閉,致使席勒出逃,逃到曼海姆。

Mannheim - Wasserturm
席勒曾經生活過的曼海姆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曼海姆當時屬於普法爾茨,其選帝侯非常開明,四處招納賢達,使曼海姆成為歐洲當時的文化藝術中心之一。曼海姆的中心城區佈局方方正正,144個格子,猶如一面巨大的棋盤,格局保留至今,成為曼海姆獨有的城市景觀。當年上演《強盜》、後來還聘請席勒做職業編劇的國家劇院,今天依然是德語區最著名的劇院之一。1785年,席勒離開曼海姆,東行前往圖林根,揭開他的人生和文學創作的新篇章。

作者:Gerd Schmitz /施彥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