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波伏娃誕辰100周年

2008年1月8日

明天(1月9日)是法國著名存在主義作家、女權運動創始人之一西蒙.德.波伏娃誕辰100周年紀念。她在其最重要的作品《第二性》中提出,婦女想獲得真正的解放就必須先獲得自由選擇生育的權力,並向中性化過渡。這部作品被看作是60年代以來女權運動的「聖經」。

https://p.dw.com/p/CmY0
西蒙.德.波伏娃圖片來源: dpa

女性的弱勢地位不是基因決定的,也不是上帝的旨意,這是文化和社會造成的。文化和社會決定了男女的社會性別和行為方式。如果一位女性決定歸屬於婚姻和家庭,那麼她就自覺地掉入一個陷阱:因為她自然而然地就要扮演起家庭婦女的角色。

波伏娃在她長達900頁的著作《第二性》中提出女性獨立的主張,令她在世界上享有盛譽。這本書面世之後不久就被梵蒂岡列入禁讀書目,但是這並不能削減《第二性》的價值與成就。

Jean-Paul Sartre und Simone de Beauvoir
波伏娃和薩特圖片來源: dpa - Bildfunk

波伏娃不願意陷入她自己在書中描寫的「陷阱」。這位出身於小資產階級家庭,個性獨立的女性,同存在主義大師薩特相識之後成為共同生活的伴侶,但是兩人終生都沒有辦理結婚手續。她和薩特沒有同居過,並相互尊重對方與其他「愛人」的性關係。薩特去世後,波伏娃寫下《永別的儀式》,回憶她同薩特共同度過的最後日子。波伏娃去世後,和薩特合葬在巴黎蒙帕納斯公墓。

這位提出自由觀點的女權主義者,自己卻陷入一段三角戀之中痛苦不已。波伏娃在愛薩特的同時,還愛戀著美國作家艾格林。後來她在個人傳記中描述了自己的苦悶:「我所體會到的是一種精神折磨,它遠遠超越了單純的嫉妒感。」

1986年4月14日,波伏娃在巴黎去世。她的作品如今多被看作為女權主義運動的代表作。而她的個人生活、私人書信,以及她在青年時期所肩負的知識分子角色近些年來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