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140709 theater polen

2009年8月13日

波蘭的戲劇舞台上一直以傳統古典劇目為主,尤其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波蘭的戲劇創作中,夢幻或幻景的成分十分濃重。不過,在經歷了東歐劇變20年之後,波蘭的戲劇界也在發生變革:一批主張反映真實生活的劇本應運而生,把波蘭社會的分化和迷茫,以及人們對待歷史和現實的態度,以寫實手法搬上了舞台。讓我們跟隨記者Kerstin Hilt的腳步,來瞭解一下其中的代表作。

https://p.dw.com/p/J94n
在德波蘭中學的話劇表演圖片來源: DW / Cöllen

新劇《等待那土耳其人》講述的是有關市井小民掙紮在生存邊緣上的故事,其實,這類主題在波蘭的戲劇舞台上很少見,劇本是專門為德國歌德學院的一個歐洲戲劇項目編寫的。

戲劇在波蘭一直都是傳統藝術的瑰寶。而在東歐劇變20年後的今天,波蘭的戲劇舞台不再僅僅講述美好的表象,而是挑戰真切的現實。

那麼,這部劇作的"新意"到底是什麼呢?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它在斯塔利劇場(Stary Teatr)的綵排。"我在這裡守望了三十年。一開始,我很少抬起關卡的橫木,但後來就越來越頻繁,直到最後……不管什麼阿貓阿狗的過來,我都給他們放行,甚至包括那些吉普賽人!"

劇院總裁及導演米克萊伊‧格拉鮑甫斯基介紹說:"邊防老哨兵艾德克代表了波蘭人對新事物的恐懼心理。不要忘記,對波蘭人來說,凡是外面來的人,大多是危險的--比如那些曾經試圖瓜分我們土地的鄰國就是一例。"

波蘭歷史悠久的戲劇之城-克拉科夫,從東歐劇變中獲益匪淺。儘管如此,波蘭人對歐洲一體化的懷疑態度仍是盡人皆知的。現在導演格拉鮑甫斯基把他們的恐懼心理,如實展現在戲劇舞台之上。他說:"我們的社會發生了徹底的兩極分化,能夠得到全社會認同的價值觀和共同的理念基礎完全不存在。"

我們接著來到克拉科夫市郊的諾瓦‧胡達區。這座城區在社會主義時期曾經是先進典範,而如今生活在這裡的都是老年人、失業者和貧困戶。導演希特沃夫斯基特別把這裡的一家廢棄工廠改建成了一個劇場。他表示:"諾瓦‧胡達區的居民,每天的生活就是三點一線:教堂、超市和電視機。他們習慣於獲得答案,從來沒人問他們的意見。在這裡,不管你觸及哪方面的問題,都是充滿苦痛的,這是一種極其危險的境況。"

希特沃夫斯基導演的《伊底帕斯》正在上演:這部命運的悲劇已經不再是原本的那出古典戲劇,而是現實生活的寫真。

舞台上的演員就是諾瓦‧胡達區的居民,他們現身說法地講述著日常生活中的暴力和無奈。這在波蘭是個前所未有的試驗,非常受歡迎。斯塔利劇場創建者之一的基連楚克指出,波蘭的戲劇傳統注重刻畫心理和內心情感,特別重視演員對角色的理解;而德國戲劇則比較富於冒險精神,傾向以一種玩賞的態度詮釋劇本。

再回到歷史悠久的斯塔利劇場:《等待那土耳其人》正舉行首演。這出劇是對波蘭當今現實毫不留情的嘲諷和挖苦。昔日的邊防站變成了一座主題公園:鐵絲網、邊防檢查、槍戰交火:一切都和從前一樣。

歷史被商業化了,從真實變成戲劇,被搬上了舞台。導演格拉鮑甫斯基表示:"這出劇充滿了挑釁,它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睜開眼睛正視現實。對我來說,戲劇的任務就是:把那些我們平時不願觸及的話題搬上舞台,展現在公眾面前。"

事實證明,這種方法果然奏效。觀眾紛紛表示了看法:

「我認為,這部戲反映了老一輩人的懷疑心理,同時也反映了我們這一代開放的心

態。」

「藝術手法十分流暢,也非常具有娛樂性,儘管內容相當沉重 。」

「還從來沒有一部波蘭的戲劇如此喧鬧。」

「如此明顯的挑釁性。」

「又如此值得一看。」

作者:Kerstin Hilt / 雨涵

責編:達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