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Büchner-Preis an J.Winkler

2008年11月3日

死亡,同性戀和天主教是奧地利作家約瑟夫-溫克勒作品中的常見主題: 溫克勒榮獲本年度的格奧爾格-畢希納文學大獎。該獎項設立於1951年,是德國最重要的文學獎。

https://p.dw.com/p/FmiV
奧地利作家約瑟夫-溫克勒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畢希納獎旨在獎勵那些"對塑造當代德國文化生活作出卓越貢獻大的作家。" 到目前為止,畢希納文學獎的獲獎者中不乏大名鼎鼎的文學巨匠,京特-格拉斯,海因裡希-伯爾和艾芙列-葉利尼克等就是其中的三位。德國語言和詩歌學院表示,授予溫克勒畢希納獎的原因在於,他的文筆"引人入勝"。儘管溫克勒著作頗豐,也多次獲獎,但他依舊鮮為人知。

約瑟夫-溫克勒於1953年出生在奧地利的凱恩藤。其小說處女作發表於1979年,那時他年僅25-26歲。該書書名為人子。書中記述了作家童年時代的農村生長環境。"村裡的牧師說,有些事情是人們難以啟齒的。我就對這些事情感興趣。想說人們不想說的事情。除此之外,我對其他的一切都興趣索然。"

溫克勒的最大願望是進行表達。在家裡也是一樣。溫克勒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是家中第六個孩子。家裡的規定是少說話,一切都在沉默不語中進行。"我和母親在一起生活了數十年,我們只談最重要的事情。每當我想問她點什麼事情,她總是聳聳肩膀。正因為如此,我對語言有著一種特殊的需求和渴望。"

禁忌話題"死亡"在溫克勒的小說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溫克勒是一位多產作家,其代表作是"人子","凱恩藤的阿克曼先生","母語"以及"苦橘墓地"等,作品中彌漫著濃濃的詩意,大多以揭露虛偽的奧地利天主教,對死亡的膜拜以及朗誦經文時的虔誠和幸福感為表現主題,同時勾勒出一幅鄉村特有的田園風光。 溫克勒的文筆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他善於精煉概括,從不拖泥帶水。"在寫下幾個句子,兩三個章節之後,我會把它們拼湊在一起,越積越多,這時會出現更多的色彩,詞句的顏色,之後我會盡情發揮,不過,對我來說最為重要的是形式和結構,它們必須非常嚴謹,清晰。"

令約瑟夫-溫克勒產生創作靈感的並非重大議題。對他來說最為重要的是語言和音律。"我幾乎不敢涉足抒情詩領域,抒情詩對我來說是最為複雜的。我認為,即便我能夠駕馭詩歌,那也是抒情散文或是散文詩。其實我一直在嘗試接近詩歌,因為最令我感興趣的與其說是散文的結構,更不如說是散文的節奏和韻律。我可以借此展示自己的強項。"

除了死亡和天主教世界的壓抑以外,同性戀也是奧地利作家溫克勒的表現主題。兩位朋友的自殺事件使溫克勒創作了義大利題材的小說"苦橘墓地"。在中篇小說"靜物"中,溫克勒進一步表現了其童年主題,溫克勒在作品中再現了羅馬人的日常生活。2001年,溫克勒為此榮獲阿爾弗德-多布林獎。而這絕不是溫克勒摘取的唯一獎項,他為此多次獲獎,其中包括貝格恩-恩科海姆城市寫手獎,2007年在法蘭克福作了著名的抒情詩講座。那時,溫克勒就明確指出,詩人往往我行我素,從不顧及他人。他沒有義務娛樂別人,或是教育啟蒙他人。今年秋季,溫克勒計劃出版一本新書,書名是"我拔下一根眼毛刺死你"。

"如果我成功地創作出優美的篇章,我會感到非常滿意和高興,如同所有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