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漢堡新解:「漢人之堡」

2006年4月5日

每個星期天都會有200多個孩子前往位於漢堡的「漢華」中文學校學習漢語,中國歷史,書法等課程。孩子們的家長希望這些小移民們在異國他鄉也可以學習並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https://p.dw.com/p/8Cj5
停泊在漢堡港口的中國貨輪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dpaweb

這是一個普通的星期天下午,男孩子們在球場奔跑著,年輕的父母帶著蹣跚學步的孩子在港口散步,漢堡城裡四處充滿了悠閒的氣氛。與這份悠閒氣氛不符的是250名中國裔的孩子此時正坐在一所高中分班學習漢語。一間教室裡,年輕的周(音譯)老師正在為16個10歲左右的孩子講解虛擬式在漢語中的使用方法。這些孩子大都在德國出生長大,很多人已經在家從父母那裡學習如何說漢語,在漢語學校再學習讀和寫。平時從星期一到星期五他們去漢堡當地普通的中小學,不少孩子說德語的時候帶著濃重的北部德語口音。周老師讓一個叫小新的孩子用虛擬式造一個句子。小新想了想說:「如果我們班沒有男學生就更好了。」大家都笑了。

位於聖保利區的唐人街總共有500多個學漢語的學生,年齡從三歲到十幾歲不等。甚至還有些成年人也來參加中文課。漢堡地區總共有4家中文學校,都是只有星期天才上課。有一家叫「漢華」的中文學校是當中規模最大的。「我們希望看到中國文化在這些在德國出生長大的孩子身上也能夠傳承下去。「」漢華」中文學校校長張祥(音譯)說。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他組織開辦了具有相當規模的「漢華」中文學校。在這所學校任教的25位教師都具有大學以上文憑,有些就是師范專業的畢業生。在這所學校學生們可以學到的不僅僅是漢語,老師們還會向他們教授中國歷史,書法,繪畫,音樂以及太極拳等等。張校長自己本身曾經在漢堡讀書,現在成為漢薩同盟城市第三代中國移民的代表。他介紹說:「第一代移民熱潮起於50年代,大部分移民來自於香港和台灣,他們在漢堡當地以經營中餐館為主。70年代末伴隨著改革開放掀起了以商人為代表的第二代移民潮。而80年代以後來的更多的是在當地求學的中國學生。」

中國人在漢堡扮演著一個傳奇而又重要的角色。在德國沒有任何一個城市能比得上漢堡與中國之間如此緊密的經貿聯繫。Hamburg,中文被翻譯為「漢堡」,從字面上看起來像是「漢人之堡」。1731年,一艘從廣東啟航的貨輪抵達漢堡,由此建立起中國與漢薩同盟之間的貿易聯繫。1921到1944年間,聖保利區逐漸顯示出唐人街的雛形。制繩廠周圍出現了一家家中國人開的洗衣店,餐館,酒館和舞廳。直到納粹政權逐步加大對移民的迫害,在此地區的中國移民文化告以段落。1944年5月,留在唐人街的最後一批華僑遭到納粹的逮捕,並被投入集中營。

戰後,唐人街的貿易和運輸等經濟形式逐漸復甦,華僑在漢堡重新綻放光彩。根據漢堡當地官方數據顯示,目前在漢堡地區生活居住的中國人達到3600多名,據推測實際的數據應該會在3600之上。在漢堡當地的工商聯合會登記的來自中國大陸的企業有400家,台灣企業70家。與此同時700餘家漢堡公司與中國之間建立起經貿聯繫。中國已經成為這個港口城市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每個季度往返於漢堡港口的貨櫃数量高達800萬。港口貿易的繁榮帶動了一大批諸如保險,企業咨詢,律師等相關行業的發展。

漢堡州政府計劃擴大與中國之間的合作,決心推動更多大規模合作項目的執行。5月底漢堡將慶祝與上海結為友好城市20周年紀念。9月底將舉行為期11天的「中國時代」展會,屆時中歐之間有機會深化在政治,生活方式以及體育等多項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此後還將舉行中歐經濟峰會。漢堡今年全年的主題都是圍繞著中國展開的。

「我們不能允許相同的錯誤再犯一次。」漢堡市市場說。他說的相同的錯誤是指60年代有眾多日本企業到漢堡安營紮寨,但是當時這些送上門的投資者並沒有引起漢堡市的注意。此後日本的企業逐漸撤離了漢堡。漢堡市決定不能再讓中國的經濟夥伴受到冷遇。在給予經濟合作便利的同時,漢堡還決定在文化與教育等方面給予更多的關注。「漢華」中文學校的張校長說:「我們的學校也有助於在華商之間提高漢堡的吸引力。為什麼漢語不能成為漢堡地區高中畢業的考試項目呢?」正在學虛擬式的小新一定不會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