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漢學家並非中立的局外人」

2011年4月28日

面對異議人士在中國被鎮壓,德國漢學界的沉默受到批評,漢學界是否應該表態也在漢學家中引起爭論。波鴻大學漢學家羅哲海對德國中國研究聯合會主席施寒微的觀點提出批評,認為漢學家不是中立的「局外人」。

https://p.dw.com/p/1154Q
DW-Fotomontage aus: Der deutsche Philosoph Immanuel Kant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Stich von J. L. Raab nach einem Gemälde von Döbler aus dem Jahr 1781. +++ Undatierte Darstellung des chinesischen Philosophen Konfuzius (551-479 vor Christus). Der auf ihn zurückführende Konfuzianismus, von 206 v. Chr. bis zum Ende des Kaisertums 1912 verbindliche Staatsdoktrin Chinas, strebte anch Harmonie im Staatswesen. (Nur s/w, zu dpa Reportage "Was Chinas Führer von Konfuzius lernen könnten" vom 10.03.2005) +++(c) dpa - Bildfunk+++
漢學家們只聽孔子,不理康德?圖片來源: dpa/DW-Fotomontage

羅哲海(Heiner Roetz)在《法蘭克福匯報》(4月27日)發表的題為'漢學作為問題'的文章寫道:"面對中國最近對維權人士的鎮壓,漢學界被指責為機會主義的沉默。現在絕非該專業所有的代表都不表態,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在其文章《中國和啟蒙》(漢學:中國學與啟蒙)中覺得受到關切,接受挑戰並且為沉默辯解。他將漢學家分為兩類,一類是作為'中國專家'的漢學家,另一類是'中國的批評者',認為後者'將歐洲當作中國的藍圖',而漢學家們則提供一個'思考性分析',不是馬上作出與中國的利益衝突相關的鮮明表態',認為這種表態可以心安理得地讓中國人自己去做。"

作者指出:"現在已經不僅僅是中國政府與其批評者之間的利害衝突,在中國,堅持要求公民權利所提出的制度問題,已經是問題的一部分。對此,至少在中國的'中國人',在這些衝突中根本就沒有機會自由地表態。……

中國不適合民主自由嗎?

"然而,施寒微也發表看法,正如一些(德國)漢學家們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一貫所做的那樣。他絕對沒有沉默,而是為中國的執政者辯護,當然不是為其所有的行動辯護,但是卻在為大的政治路線辯護,理由是他們像'全世界的政治家'一樣,首要的不是要保障自由,而是要保障人民的生活品質。為此他援引了康德的一句容易被曲解的話,'人民願意被領導'。可是同一位康德也說過:'誰要是'想要按照自己的理念讓公民幸福',就是一個'暴君',他還要求'自由而公開地使用理性'。在談論啟蒙的同時,又讓這些話在對中國的適用性上打折扣,豈不是無理要求嗎?'"

作者認為,「施寒微對中國的看法似乎源自這樣的信念,沒有宗教的昇華是不可能有超越國家秩序的取向的。他以此接受了馬克思•韋伯和黑格爾的頗有問題的遺產,在西方科學而且也在漢學中,這個遺產完全滋養了深刻的、政治上影響深遠的偏見,即中國還不適合民主和自由。這也符合大部分中國政治精英的自我理解,他們不僅是從人民共和國才開始、而是從清朝末期就已經自視為愚昧大眾的教育者,作為民族工程師必須在四分五裂的社會中給『一盤散沙』提供秩序。」

作者指出,"施寒微的宣稱令人想起中共是中國'唯一的團結力量'的說法。其實,民主參與的國家憲法使本國公民不再淪為技術官僚的工具,難道不是可以從中產生一個團結的力量嗎?在這一點上,又有什麼非屬於'歐洲特色'的呢?

"在香港回歸中國之前,最後一位香港總督彭定康(Chris Patten)對這個皇家殖民地採取了民主化步驟,雖然姍姍來遲,但是畢竟走了這一步。為什麼彭定康的前任沒有為此做過努力呢?這個問題的一個答案是:因為他們是漢學家。漢學並非像施寒微理解的那樣是中立的'局外人',它是自己所議論的問題之一部分。"

編譯:林泉

責編:石濤

(以上內容摘譯自其它媒體,不必然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