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澤林視點:沒有感激 只有皺眉

Frank Sieren2015年11月16日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如果中國能夠更加法治,那和中國共同打擊所謂「伊斯蘭國」的合作就會變得更加簡單。

https://p.dw.com/p/1H6sD
Solidaritätswelle für Frankreich China Shanghai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J. Eisele

(德國之聲中文網 )這在中國還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為了表示與法國的團結,周末上海的東方明珠電視塔亮起了法國國旗的藍白紅三色,和柏林的布蘭登堡門以及世界上其它許多著名建築一樣。

與此相對應,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此次巴黎系列恐怖襲擊事件稱為"野蠻行徑"是預料之中的事情。周六,他在登上飛往土耳其G20國峰會的飛機之前,在北京向遇難者及其家屬表達了深切的哀悼。同時,習近平提出中國願意和國際社會緊密合作,打擊恐怖主義。因為,北京在中國的大西部地區也在和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作鬥爭。中國和阿富汗以及巴基斯坦接壤。

本周六,中國官方媒體播出了在問題省份新疆與恐怖組織做鬥爭的武裝力量的畫面,絕對不是偶然。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佩戴黑色頭套,身穿黑色制服的警察正衝入一處農宅。有關報導指出"法國巴黎遭遇史上最嚴重的恐怖襲擊,數百人死傷。地球的另一邊,中國新疆警方,歷經56天追擊,對暴恐分子發動總攻,取得重大戰果。"這個訊息來自於國家安全部門開設的一個微博帳號,不久後就被刪除,但仍然在網間廣為流傳。

Frank Sieren *PROVISORISCH*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已經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Tirl

這個消息在中國也許能有效果,在西方卻不能:對於大多數來說,這樣的消息不會讓人感激或至少安心,而更會為人增添幾絲憂心的皺紋。因為北京的調查人員在對待非暴力的少數民族和異議人士時的做法和西方對待暴力恐怖份子的做法如出一轍。先開槍再斟酌。對於那些他們認為是支持者或幕後操縱者的人,司法程序也是"速戰速決"。

其中的一個例子就是去年夏天逮捕伊力哈木‧土赫提。在經過了僅僅兩天的庭審後,他被判以無期徒刑。人們指責他成立了一個支持維吾爾分裂分子的"犯罪集團"。是否確有此事,無法弄清。在中國,這個判決一方面有威懾作用,另一方面,人們對這個北京教授的獲刑感覺如此不公,以至於把許多原本溫和的中國穆斯林逼向地下。他們從沒有像現在這樣願意付諸武力。安全部門和黨隨時能讓法制國家形同虛設的做法讓他們憤怒不已。

在歐洲,巴黎血案過去後,人們對強硬手腕的理解支持度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美國從中又找到了9‧11的感覺。但在中國的手腕和法國的緊急狀態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比如說在法國,調查人員可以在沒有法院判決的情況下抄家。可以在沒有拘捕令的情況下暫時扣押嫌犯。他們甚至可以像在中國一樣,解散集會,下令戒嚴。但緊急狀態的受難者之後還是有對此提出法律起訴的可能。而且,他們可以求助於媒體。最起碼有可能要求處罰執法過度的行為。在中國可不是這樣。

這也讓北京在打擊所謂"伊斯蘭國"的過程中,是一個比較難以面對的盟友。無論中國在多大程度上受IS威脅,中國和西方在這個問題上如何同命相憐。就在去年年底,IS剛剛把中國稱為伊斯蘭教最大的敵人之一。嚴重的襲擊事件時有發生:去年夏天,昆明火車站和烏魯木齊的一個農貿市場發生了持刀殺人的慘案,分別造成超過30人喪生。和巴黎的情況一樣,大部分人之所以成為遇難者,是因為他們偶然來到了錯誤的地點。就在今年10月,多名維吾爾人在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周年之際,在阿克蘇地區的一處派出所和礦井員工宿舍殺害了5名警察和40多名工作人員。

讓北京方面有理由感到不悅的是:西方世界在中國的這幾起襲擊事件過後,沒有表現出一樣的同情。儘管這兩次野蠻恐怖襲擊事件的遇難者都是無辜民眾。這是做人最起碼的要求。所以說,北京其實也可以表現的非常謹慎。況且北京方面相信,西方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軍事幹預利比亞、埃及和敘利亞,並孤立伊朗的做法從根本上促使IS能發展壯大。北京認為, 利用軍事幹預的手段在該地區內按照自己口味豎立戰略均衡的做法是危險而幼稚的。事實證明,這樣的看法並沒有什麼錯。

於此相對照的是,北京數年來希望通過談判,尤其是通過經濟上的合作來穩固現有的實力均衡,不讓任何一方獲取過多的權力。如今,有越來越多的西方政客也認為這條路更加正確。和中國合作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這一點在土耳其渡假勝地貝萊克召開的G20國峰會上也十分明顯。但如果中國能夠更加法治的話,西方和中國在反恐方面的合作就能變得更加簡單。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 Frank Sieren )已經在北京生活了20年。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