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為拯救滿語而努力著

何塞2007年12月27日

作為清朝國語而在中國歷史上留下重要一頁的滿語已經瀕臨失傳。在中國唯一個有滿語文化痕跡的滿族保留地齊齊哈爾三家子村,一個年輕人正在通過自己的努力希望讓自己民族語言起死回生。

https://p.dw.com/p/Cgtj

秋收後的三家子村一片寧靜。在紅頂白牆的農家院子裡,家家都堆滿了收割下來的玉米稈。成雙結對的鵝在院子裡來回踱步,黑白相間的奶牛在圈中閉目養神。就是這樣一個安靜、偏僻的東北村屯,近些年來,竟出了名,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前來調研。這一切,緣於它是滿族文化的最後一塊保留地,除此之外,世界上再沒有活的滿語存在,人們稱該村是滿語研究的活化石。

滿語是滿族的語言。在上世紀初,還是大清王朝的國語,中國的官方語言。滿族是中國目前第二大少數民族,人口已超過一千萬,但目前精通滿語的人不到一百。滿語之所以消亡如此之快,有很多原因。

在十七世紀清軍進關時滿族人口很少,在清朝統一中國後,滿族八旗又被分散到全國各地。人口和文化上都居於劣勢,滿族的漢化過程很快就發生了。滿族作家白玉芳說: 「因為滿語它確實和漢語完全不一樣,比如我們說:你好很簡單,但是在滿語裡是SISAIIN,如果我們說:謝謝,但是在滿語裡是BANIHA,所以說它完全不一樣的。在對外交流這個過程中就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覺得這也是它消亡的一個因素。因為畢竟滿族它只有20萬人,而漢民族是一個廣闊的天地。」

滿語屬於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歷史上是東西伯利亞漁獵民族的一種語言。雖然是清朝的國語,滿語在清朝中期開始就日趨萎縮,經過辛亥革命後的排滿浪潮和文化大革命時的民族迫害,滿語幾乎在中國境內消失殆盡。目前只有三家子村的少數老人和部分語言專家還能使用這種語言。

三家子村始建於1689年,當時清朝抗擊沙俄,從吉林調來了部分水師營及其家屬定居於齊齊哈爾附近。三家子村至今能保留純正的滿語,是因為建村300多年以來,它傳統、封閉、一直疏離於時代之外。直到現在,全村一千多口人60%以上都是滿族。三家子村的滿族老人孟憲孝說: 「我小時候,村裡沒有什麼漢族人。大家都說滿語。因為我周圍都是說滿語的,所以我小時候就學會了。但是到了七八十年代,越來越多的漢族人進來了。漢族和滿族無法交流,後來小孩就都學漢語了。漸漸地很多人都不會說滿語了,只有老人還會說。」

在過去二十年裡,三家子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靠著飼養奶牛,三家子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許多村民都用上了現代電器,手機甚至寬頻。而與此同時,滿族文化和滿語在三家子村正一點一點地消失。七十六歲的孟憲孝還說: 「現在,會說滿語的人越來越少了。只有老人聚在一快兒時才會說一些滿語。年輕人已經都忘了怎麼說了。我有九個孩子,就四個還能說一點兒,其他的都不會了。」

現在,村中的中年人絕大多數能聽懂滿語,會話卻很困難,只能說些日常生活用語, 在老一輩中,能夠非常流利地說滿語的不到十人。村中每年能出六七個大學生,可這些頭腦聰明的年輕人,沒人願意學習滿語,他們都更願意到外面的精彩世界去闖蕩。大部分三家子村的人認為滿語的最終失傳已經離他們不遠了。

然而有一個叫石君廣的年輕人卻在努力改變這一切。今年二十九歲的他是土生土長的三家子人,這位貌不驚人的滿族青年卻有著一個常人沒有的夢想,那就是拯救滿語,讓它留在這個世界上。

石君廣自小就跟奶奶學滿語,但僅限於簡單的口語對話。長大後和同齡人一樣追尋著大學夢的石君廣最終因家庭困難沒有能夠繼續深造。看著同齡的夥伴大多去了外地打工,石君廣卻選擇了留下。此時他心中已經有了一個新的使命。他說: 「三家子口語可以說是保留的非常好,很多老人都會說,但是他們年際非常大了,甚至有些老人過世了,所以非常可惜。作為一個滿族青年人,生活在這個土生土長的三家子,我不能看到這種寶貴語言失傳,所以懷著這種心情,我就利用一切時間學習這種語言。」

在日常生活中,石君廣經常借著各種各樣的機會與會說滿語的老人們接觸,為了弄清一個字或一句話的寫法、讀音和意思,他可能跑上十幾二十遍。石君廣的奶奶一開始也不理解他,覺得別人家的孩子都出去打工掙錢,為什麼她的孫子偏要學一門沒有用的語言。石君廣當時對他的奶奶說:「 這個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根,如果你們這一代都走了,我們無法繼成,那就是失傳。將來您過世了,我在夢裡見到你,你說我怎麼跟你說話呢?」

老人們被石君廣的精神所感動,毫無保留地向他傳授那些不為別人所理解的「符號」和「聲音」。經過幾年的勤學苦練,石君廣打下了堅實的滿語基礎。然而,他的這種努力卻沒有馬上得到更多人的理解。人們覺得他天天抱著書本學習,是不是個書呆子呀?現在都流行打工掙錢,而他不去,天天死學這種東西能有什麼用?

可是,石君廣沒有氣餒。因為在他看來,作為一個三家子的滿族人,他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去學一樣別的年輕人學不到的東西。看著自己的文化慢慢消亡而不去做點什麼,對石君廣來說是一種罪過。他不光要學滿語,更要把這種語言發揚下去。畢竟,當石君廣奶奶這一輩人離開人間後,誰還會教滿語呢? 他認為: 「其實人活著就要有自己的理想,有些人的理想是掙些錢,可我的想法不是為了錢,而是學習這種語言,我的目的就是真正的為自己民族做點事。人活在世上不能說只向錢看,還一定要有所作為。」

在2006年,三家子小學開了滿語課,而石君廣如願以償地成為了一名滿語老師。這所小學一到五年級的學生現在都要學習滿語。他們每周兩節課學習基礎的滿語會話和書寫。由於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不會滿語了,在家裡沒有什麼語言環境,所以石君廣認為教這些孩子是滿語傳承的關鍵。

學生們學習的也非常認真,每節課都會跟著石君廣重複著那幾個陌生而又熟悉的音符。在被聘為滿語教師後,石君廣編寫了四十課的《滿語口語教材》。這個教材包括了日常生活方面的各個內容,比如買衣服,上學,干農活等等。為了提高學生們學習滿語的興趣,石君廣還經常給學生們講滿語故事,教孩子們唱滿語歌曲。他認為孩子們唱歌時是學滿語詞匯最快的時候。

石君廣覺得學完所有四十課教材的學生都能具備用滿語進行基本對話的能力。然而目前三家子村只有小學。小學畢業後學生就要去縣裡上中學。離開了三家子村的語言環境,學生們是否會很快忘記他們所學的滿語呢? 石君廣回答說:「我不能要求說初中,高中也馬上就開滿語課,那是不現實的,小學是為了打基礎的,現在,我們努力做到讓社會認可,那麼,相信將來發展一定會很好的。」

石君廣說如果以後有滿語中學,然後畢業的學生進大學後能繼續從事滿語學習,他們肯定能夠成材。畢竟,全世界有五百多萬冊的滿文文檔需要人來翻譯。如果滿語真的離我們而去,這些史料將成為「無字天書」,無人可以破譯。

在從事三家子小學滿語課的教學之外,石君廣的主要精力就用來培養自己五歲的兒子。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子承父業,繼續這個民族的語言傳統。他說:「希望我兒子能像我一樣繼承三家子口語,這樣的話,哪怕我過世了,但是我的孩子還能把這種語言傳承下去。那麼,這種語言還能保留到一百年以後。」

七十六歲的滿族老人孟憲孝覺得石君廣的夢想是滿族語言最後的希望,「我們語言丟的這麼快太可惜了。但現在也沒辦法了。作為一個老人,我盡量保住自己還記得的東西。希望我們的小孩們能學得越多越好,這是我現在最大的願望。」老人如是說。

由於一個青年人的夢想與努力,三家子村這個滿語最後的活化石開始煥發出年輕的活力。也許有朝一日,又會有孩子能用滿語和自己的爺爺奶奶交流,像石君廣一樣能在夢中用奶奶的母語和她傾訴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