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181108 D Pflegefamilien

Anja Koch2008年12月14日

德國"青少年局"平均每天收留77名無處容身的孩子。這些孩子的父母因為太年輕、沒耐性、患病或者施用暴力等,迫使孩子們不得不接受"青少年局"的保護和照顧。過去5年陷入這種境況的孩子越來越多,許多不人道事件經媒體報導後,引起了社會大眾的同情和關注。這些孩子多半被送進"兒童教養院",也有一些受到隨時待命的所謂"監護家庭"的收容。德國之聲記者走訪了這樣一個家庭。

https://p.dw.com/p/G76Q
並非所有家庭都快樂圖片來源: dpa

瑪麗絲擔任受虐待兒童監護人已有6年的時間,經由這份工作,讓她進一步瞭解到,問題家庭令人不忍目睹的真實狀況。她表示:「送來我們家的孩子,都是些衣衫襤褸,行為粗魯,不懂禮儀規矩的野孩子。當你看到一個7個月大的孩子,彷彿已歷盡滄桑,失去了幼兒的純真和感受歡樂的能力時,真令人感到心酸和不忍。」

瑪麗絲的家庭迄今已接納過17個孩子,其中一些是被父母遺棄的。瑪麗絲首先給予的是孩子在家裡得不到的愛、關懷和基本的行為規範。瑪麗絲是經由"保護兒童聯合會"認可的"監護媽媽"。當處境危急的孩子被送到她家之後,按規定,最多只能寄養6個月。之後,青少年局就必須做出決定,送孩子回自己家、送進"兒童教養院",還是長期交給 "監護家庭"寄養。

瑪麗絲自己的孩子已長大成人,是一位有經驗的母親。但少年局送來的孩子很難管教,因為他們身心都受到嚴重的創傷。瑪麗絲表示:「您很難想像這些孩子都受到怎樣的摧殘和虐待。我曾照顧過一個才3個月大的嬰兒,出生不久,肋骨、左手就被打斷,全身淤血而成為醫院的常客。當這樣一個孩子送到你手中時,你所能做的,就只能是給予他全部的愛和悉心照護。」

接受監護家庭照顧的孩子,從嬰兒到青少年兒童都有,他們的父母包括德國人、土耳其人以及非洲人等等。

瑪麗絲是一位受歡迎的"監護媽媽",因為她會說英語、法語和義大利語。對於那些還不會說德語的外國孩子來說,這樣就方便多了。促使瑪麗絲當"監護母親"的出發點是什麼呢?她說:「我們自己的孩子都長大了,很想為第三世界的兒童盡點力,但路途太遙遠。於是我們考慮,怎麼就近為有需要的孩子做點事。其實德國也存在需要幫助的貧困孩子。」

由於需要幫助的孩子越來越多,因此"青少年局"也急需更多願意照顧處境困難孩子的"監護家庭"。入選的"監護家庭"雖然可獲得一些資助,但"少年局"也對他們提出極高的要求,例如:監護家庭需具備高度靈活性,必須有一個人隨時待命。經常發生的情況是:在少年局電話通知的數小時內,孩子就送到家了。波昂"保護兒童聯合會"的施泰因屈勒爾女士負責甄選合格的"監護家庭"。她說:「有意參加"監護家庭"行列的,我們會去造訪他們,看看他們的家居環境。然後是提供6次培訓課程,為收容孩子預做準備。」

"辭別"是培訓課程中的一個重要課題。瑪麗絲已經歷多次必須面對"分離"的考驗。她表示,如果她確知孩子會得到良好照顧,那麼"分離"就不那麼令她感到難過。迄今她只留下了一個孩子,就是她的小女兒丹尼埃拉。丹尼埃拉到她家時只有幾個月大,直到6個星期後,才第一次看到她的笑容。瑪麗絲表示:「這是唯一一個我們可以留下的孩子,因為她母親堅持不肯接再她回去,所以我們收養了她。」

丹尼埃拉現在3歲,已經上幼兒園了,是個令瑪麗絲感到貼心的孩子。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