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南海仲裁,台灣求打臉?

摘編:張平2016年7月17日

南海仲裁給中國怎樣的教訓?它將如何影響兩岸關係?台灣是否可以趁機打開外交新局面?

https://p.dw.com/p/1JQPX
China Soldaten auf Spratly-Insel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旅美歷史學者黎蝸藤在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文章《南海仲裁案給中國的慘重教訓》認為,儘管中國一直堅持不承認、不參與、不接受、不執行的"四不"政策,甚至形容仲裁結果為"一張廢紙",但無可否認,仲裁庭的判決不但合法,而且這個判例還對以後的裁決具有法律效力。它不僅對南海局勢產生深遠的直接影響,更會影響以後海洋法在其他場合的應用。

黎蝸藤說,越來越多的中國(和華裔)的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學者意識到,從一開始,中國堅持不參與就是一個錯誤。如果中國參與了管轄權的審理程序,那麼中國可做的事就很多。可惜,中國強調不承認不參與,僅僅出台了立場文件。中國為無視國際法程序付出慘痛的代價,以後的訴訟可能還會接踵而來。可是,"這個判決幾乎剝去了中國的一切顏面,勢必加劇中國與國際法的對抗,為通過國際法解決南海問題帶來更悲觀的前景"。

仲裁效力不及11段線?

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理事長李念祖在台灣《上報》發表文章《南海仲裁對中華民國欠缺公道》認為,如果說菲律賓挑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疆界主張,其所挑戰的,其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九段線,仲裁庭所判斷的,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九段線,其效力不及於中華民國的11段線。

李念祖說,討論這個問題,國際社會,包括北京政府在內,都不該忽略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一直存在的事實,也不該忽略中華民國憲法及憲政秩序的存在。從時間上就看得出來,11段線是緊接著1946年中華民國制定憲法,於憲法第四條規定固有疆域之後,為界定固有疆域而劃定的。"位於台灣的中華民國沒有受到仲裁庭應有的尊重,最令人遺憾地方的,就在於有沒有提供我國一個公平的司法平台"。

激化台灣主權抗爭情緒?

台灣前立法委員陳昭南在《風傳媒》發表文章《太平島不太平,台灣又被出賣了嗎》認為,中共似乎也已經成長為海洋大國,並蓄意要將南海海域圈成她自己的內海,這也就是小英政府之所以刻意迴避11段線(或中國所稱的9段線)論述的主要考慮之一。

同時,如果太過明顯附合美國立場發言,在兩岸已進入冰凍期的現階段狀態下,很可能讓北京政權視為挑釁行為而藉此打為"兩國論",進而故意挑起兩岸事端,原所欠缺的兩岸信任關係就更難建立了。

陳昭南指出,細觀藍營的所有言論,基本上都在同一調性上:激化主權抗爭情緒,將台灣立場往中國原所希望的方向挪移成兩岸同調抗美的一致性。"也許有必要提醒,世界上只有一個國家會不斷揚言要:血洗台灣、解放台灣、併吞台灣的"。

國家論述的陷阱?

台灣《自由時報》發表社論《"保島不保國",台灣將成最大輸家》認為,台灣政府訴諸所謂的"十一段線",根本是自找麻煩,徒然予人兩岸站在同一陣線之感。"包括太平島的歷史推論,只是統派連結中國的一端;基於台灣主體,新政府一定要撥雲見日,避開那些國家論述的陷阱"。

社論認為,在美國亞太再平衡、日本新安保、南海風雲起之際,台灣更應該以本有的戰略位置,連結有利於捍衛國家安全的民主盟友,從而打開外交、經貿的新局面,包括新南向政策之推動。"兩岸關係位階高於外交",證明嚴重損害台灣主權,對國計民生造成極大負面衝擊,且不符當今的亞太國際戰略變化,當然不能馬規蔡隨。"蔡政府不僅要清除國民黨執政時給予北京的幻想,也要加強對國際社會表達清晰有力的國家論述"。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