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牆外文摘:李家超對當前官民矛盾認知脫節

2022年5月8日

有評論認為,香港特首候選人李家超與其團隊對當前官民矛盾認知脫節,既未有意識到民情接受林鄭不進行強檢的決定,亦未有向林鄭剛愎自用的公眾印象埋手,反而提出「執行力」、「以結果為目標」等,去嘗試論述自己與林鄭在領導能力上的差異。

https://p.dw.com/p/4AyzU
China - Wahlen in Hong Kong
圖片來源: Kin Cheung/AP/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加坡「端傳媒「發表文章《香港准特首李家超,選舉工程及競選政綱中的隱藏議程》,作者Pika pika認為,從民情而言,李家超與其團隊對當前官民矛盾認知脫節,既未有意識到民情接受林鄭不進行強檢的決定,亦未有向林鄭剛愎自用的公眾印象埋手,反而提出「執行力」、「以結果為目標」等,去嘗試論述自己與林鄭在領導能力上的差異。問題是,公務員出身的林鄭月娥,其中一個最大政治資本正是「效率」,甚至有一種看法是她行事太有「效率」而激起社會矛盾,「明日大嶼」與《逃犯條例》正是顯例。而此番造成李家超比林鄭更為注視效率的印象,事後看來並未得到輿論積極和應。

香港政府體制極可能從「應急機制」到「地方組織」,陸續出現以「改革」為名的體制改造,主張專業主導的公務員團隊生存空間或會收窄,香港政府過往分權分責、著重透明度的問責制執政精神,也很可能加速走向集權式領導。要注意的是,經歷過全民檢測爭議,建制派內部與公務員團隊間的新施政作風上顯露出專業主導抑或政治主導的矛盾,而當政治委任官員大舉晉身特區政府的決策層,也意味未來公務員團隊與建制派間政治張力可能會升溫。

未來中國各地短期防疫政策更加趨嚴

台灣「上報」發表文章《公衛、政治與經濟邏輯相互交織下的中國防疫政策》,作者梁書瑗認為,相較於毛時代,中國並未隨著經濟起飛,投入更多資源強化基層公衛體系的建置。反而因八十年代開啟財政分權、事權下放、經濟市場化等制度變革,而使之受到一波衝擊。在「動態清零」的政策邏輯裡,其實不僅指涉「應隔盡隔」,更隱含著要盡可能在「短時間內」實現圍堵疫情的目標,因病例越早發現,在圍堵疫情的效率上則越具優勢。多數地方政府不惜針對特定的區域祭出「封閉式管理」,盡可能擴大匡列可能染疫的範圍。如此一來,在公衛資源不足的限制下,「動態清零」才能成為現實。

BdTD China | Shenyang hebt Coronavirus Lockdown auf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文章認為,當各地在面臨Omicron變異株蔓延而導致公衛資源更顯侷促,以及中央不放鬆「動態清零」等前提的影響下,往後地方政府為保經濟發展與防疫「兩不誤」,將會調降觸發疫情警報的警戒值,爭取於最短時間內實施大規模的核酸檢測。未來中國各地短期內的防疫政策走向應更加趨嚴,意即官方對病例存在的容忍度降低,將在出現疫情的「苗頭」時,即刻實施全城「靜態管理」、進行全體檢測,盡快識別出染疫者,避免疫情夜長夢多,以爭取即早解封、恢復經濟生產。

急迫感將促使北京採取更為鷹派的作風

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拜登政府的對中務實路線可以維持嗎?》,作者盧業中介紹,哥倫比亞大學黎安友教授(Andrew Nathan)認為拜登政府的對中政策系將中國視為區域的軍事安全挑戰者以及全球影響力的競爭者,較前任川普務實許多。拜登政府的對中政策主要擘畫者包括坎伯與蘇利文,在總統大選起跑前已撰文指出美國須走出交往政策來務實面對中國崛起後之行為所帶來的挑戰,因此將雙方關係定位為競爭關係,但主張此等競爭應是有限度、受控的競爭。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研究院教授布蘭斯(Hal Brands)則認為,中國的問題不單單是經濟成長將更為緩慢,更嚴重的是它即將重蹈歷史上強權國家過度擴張而致衰敗的覆轍,一如我們看到中國在南海、南亞及其他地方的激進舉措,而這正反映出中國面臨經濟衰退、時不我予的急迫感。就政策層面而言,布蘭斯認為,中國的急迫感將促使北京採取更為鷹派的作風,因此美國並不能等待中國自行衰落或崩潰,而是應該強化與盟友在價值層面以及經濟層面的合作。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