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Wang Meng in Berlin

亭子2008年9月22日

9月19日,前中國文化部部長王蒙先生在柏林中國文化中心以「雄辯與親和」為題,向聽眾介紹了現代中國文學的發展狀況。此前,王蒙先生參加了「中國與歐洲相遇」漢堡峰會的系列文化交流活動。王蒙先生一生經歷豐富,創作了許多具有影響力的文藝作品,是中國當代最為知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主要有:《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青春萬歲》、《王蒙自傳》三部曲等。

https://p.dw.com/p/FMbK
王蒙圖片來源: Ziting Zhang

王蒙先生以"雄辯與親和"概括了中國近代文學向現代文學轉變的過程。他認為,中國近代文學是雄辯的文學,這是由中國當時社會狀況決定的。出於對當時各種社會醜惡現象的不滿,大多作家都以革命為題材,創作了很多作品。王蒙先生說,作家選擇了革命,同時革命也在選擇作家。革命成功後,由於中國特殊的歷史時期,雄辯的文學成為"被雄辯的文學"--當時選擇革命的作家反而被指責為脫離生活、脫離群眾,成為批判的對象。王蒙先生還提到了新中國成立後,雄辯的文學失去了革命的方向。他以南非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內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為例,指出這種迷茫不僅僅是中國文學的困惑,也是很多經歷過革命鬥爭的第三世界國家的共同現象。

在王蒙先生看來,文學除了有批判現實的功能,也可以是親和的、良師益友型的。中國作家經歷了複雜的生活過程--革命、勝利、運動、整肅、冤屈、平反,文革以後的作品大多表現出溫和的一面。王蒙先生本人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作品以及當時比較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都表現出對人性冷靜的思考以及對價值觀的反思,而不是激烈的政治檄文。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文學作品日益受到市場需求的左右以及商業化的衝擊,"80後"作家作品的暢銷正是這一現象的反映。王蒙先生也提到了"80後"作家,認為他們的作品要麼充滿了叛逆和嘲笑,嘲諷一切現象;要麼充斥著小資情調,描繪"80後"的生活方式。這類作品很快贏得了"80後"讀者的認同,迅速佔領了市場。但王蒙先生認為,這是中國社會進程的一部分,不應對此過早做出簡單的評判。王蒙先生相信,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文學領域自身將達到一種平衡,無論是娛樂文學,還是嚴肅文學,或是其它作品,最終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與會的漢學家柏林自由大學梅教授(Prof. Eva Müller)認為,王蒙先生是中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80年代初就被介紹到德國, 而且頗受歡迎。王蒙先生的作品不僅在內容上非常吸引人,而且語言很豐富,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梅教授還說,王蒙先生的作品不媚俗,具有創造力,他大膽採用新的寫作方式,且作品裡經常加入大量的內心獨白,是中國意識流小說的開創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