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當「偉哥」遭遇「萬愛客」

瀟陽 編譯2006年7月26日

西方公司要想在中國發財,先要起個中文名字。這個中文名字既要與它的洋文名字發音接近,又要有美好的意義。在有著80多種方言的中國,找到這樣一個中西合璧交互輝映的名字頗要有想像力。

https://p.dw.com/p/8r4g
西門子-西方掌門人的兒子抑或是西門慶家族的後代?圖片來源: AP

賓士、寶馬和西門子-這些德國廠商名字在中國早已經成為中文詞匯一部分,它們是洋名漢化的成功典範。就像飲料應該「可口可樂」,像「寶馬」一樣「賓士」的汽車有誰不愛呢?

其實,豈止是拉丁文名字漢化不容易,就連都使用拉丁文字母的歐美國家,一種語言中的「美味」可能在另一種語言中就是「毒藥」。例如,福特汽車公司的Ford Probe(中文叫福特探索)系列轎車在德國就會難以被接受,因為德語裡Probe的意思是「試驗品」的意思。開「試驗品」的車,是不是哪天自己也會成了「試驗品」呢?

義大利菲亞特汽車公司的Uno(中文被叫成「烏諾」,其實也不太好,聽起來像是「烏鴉的諾言」的縮寫),在芬蘭根本就賣不出去,因為芬蘭語中它是「傻瓜」的意思。俄羅斯生產的「拉達」汽車品牌下的Lada Nova在西班牙人聽來簡直就是災難-「走不動,開不了」!

還是回到洋名漢化。德國杜塞道夫有一家廣告與公關公司,它的一項專門業務就是為德國產品尋找到合適的中文名字。據這家公司的經理基爾希女士介紹,在使用拉丁字母的西方國家,一個廠商為了給一個商品起一個名字,有時會拿出一萬個版本,然後從其中逐級篩選,最後留下一個被認為是最佳的方案,整個過程的成本會達到五位數。這樣的一個「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珍貴名字如果不假思索地被音譯為漢字,就可能是一個笑話或是一場災難。

例如,德國著名的Hoechst化工用品公司在最初進入中國時,打出的中文名字1.0版大概叫「霍其士」,後經中方雇員提醒,說這個說出來有點像是「我歧視」。接下來被提議的Hoechst中文版2.0效果也不佳,據說叫「希斯特」,讓人聯想到「希特勒」。

美國的掀起性革命的壯陽藥Viagra(即「威爾鋼」或「偉哥」)在中國開始時著實沒有馬上雄偉起來。聰明的中國商人乘Viagra還沒有註册一個正式的中文商品名字,率先將「威爾鋼」註册了。結果,真正的「偉哥」在中國不能獨「威」獨「鋼」,而是被迫改為「萬艾可」。可是這個文氣有餘威猛不足的名字被「別有用心」的人指出,它聽起來像是「萬愛客」-「做愛萬次的客人」,這太有傷風化,不符合中國人的習慣。

還有,外國公司進入中國後,在對待數字上也要格外小心。中國人不大喜歡「4」這個數字,理由中國人都知道,但是一個德國人可能就不理解,因為在德國,「4」是一個吉利數字,它在發音上有點接近「很多」的意思,就好像中國人喜歡因「8」而「發」。曾有一位中國留學生在德國簽手機合同時得到一個帶有三個「4」的手機號碼,她大為不悅,找到電話公司要求更換,解釋了半天,對方覺得有點搞笑,最後雖然同意給換,但是提醒說,因為號碼是隨機生成的,搞不好新的號碼中會有四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