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礦山在德國慢慢地死去

德國之聲網站2006年1月14日

石煤開采在德國還在進行著,並獲得國家高額的補貼。礦山在慢慢地死去。它不僅太昂貴,而且對環境不利。德國之聲德文網記者深入了死亡中的礦山,搭了一把脈搏。這就是去年下半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來取過經的地方-魯爾區。

https://p.dw.com/p/7msQ
埃森煤礦的煉焦廠如今成了靜止的世界文化遺產和冰球運動場地圖片來源: AP

回憶是甜蜜的

24年前,1981年,拉米茨.穆西克第一次下井。他回憶道:「當學徒時我第一次下井。第一天使我很郁悶。往底下沉的那個速度,耳膜裡感到的壓力,耳朵裡的轟鳴!是很不舒服的。但慢慢就習慣了。」他並非出身於礦工家庭,他的爸爸是跟鋼鐵打交道的。但他少年時朋友們的祖父和曾祖父多是礦工。是他們成了年輕的拉米茨的榜樣和動力。當時,拉米茨的想法是,這是一個有未來的職業,因為,「能源是永遠不會死亡的。」

實際上,危機在那時已經光顧了德國。拉米茨還沒出生時,礦井開始了死亡的過程。在1960至1970年間,125個煤礦關閉了一半。在拉米茨開始接受培訓時,德國土地上活著的煤礦只剩下28個了。儘管如此,他所在的埃瓦德煤礦日子還過得挺好。但那一天也終於到來了:2000年4月,他的煤礦也關了門。

最近5年裡,拉米茨.穆西克在這裡,在瓦爾蘇姆煤礦工作,距離他原來的那個煤礦40公里。載人筐幾乎無聲地下沉到760米的地下。「當我來到這裡時,我已經事先瞭解過了,知道這是一個漂亮的煤礦,一個好煤礦,它能夠得到補貼,這是應該的。在這裡可以長期待下去。當消息傳來,說我們這個礦也要被關閉時,我像被電擊中了一樣。」

未來是可怕的

2008年夏,德國石煤股份公司也將關閉它在瓦爾蘇姆的礦,比原計劃的還要提早半年。根據的是這個股份公司跟北威州政府達成的協議。據此協議,礦工們不可以在萊茵河下面開挖新的「隧道」了,但可以在老地方-現在的自然保護區默姆低地繼續挖下去,直到那一天。

他們繼續挖掘石煤。三年後,他們挖空的地方將湧出大量的水,直到淹沒地面,假如聽任它湧流。礦山受害者公民運動組織主席弗利得裡希斯對此非常憤怒:「為了保護一個自然保護區,我們必須每年把2000萬立方的水排到無窮無盡的空間去。就為了開三年的礦。我對這種永恆的破壞絲毫不能理解。」

建築工人迪特爾.鮑於默爾正在默姆低地往地下鑽一根長長的鋼管。他說:「我們用這種鋼管進行先鋒性的鑽入,直到我們必須要到達的地方。」這些管子將來是用來把地下冒出的水抽排到附近的萊茵河裡去的,以免受保護的草地今後變成沼澤。

水質會變壞的

克勞斯.弗利德裡希斯已經當了六年礦山受害者公民運動的積極分子了。按他的想法,瓦爾松姆的礦井就應該立即關閉。因為,不僅這片自然保護區浸泡在了水裡,而且居民區也在下沉,萊茵河水位高的時候,居民區裡就被吞沒了。而且,有7萬3千個居民不得不擔心他們飲用的水是否乾淨。

從鑽管工地到下萊茵地區的城市丁斯拉肯的水廠不過幾分鐘的行車時間。克勞斯.弗利德裡希斯捋著鬍子,表情嚴肅地注視著水廠建築的平頂,「這個水廠本來確實享受著一個很大的優勢:它取出的地下水品質很高,根本就不需要經過處理。」

但他說,如果礦工們繼續在默姆低地底下開掘石煤,導致地面慢慢地斷裂,萊茵河的水就會混進地下水裡去。萊茵河水在地下水裡的含量將上升到25%,弗利德裡希斯甚至擔心會達到30-40%:「問題存在著,因為我們直接生活在德國大陰溝-也就是埃姆舍河的旁邊,使這裡的水質中出現同位素對比物和人造藥質物的成份,這是通過萊茵河給擠壓到地下水裡去的。」

到那時,好水質就將不復存在。抽出的水將永遠必須經過過濾,才能讓丁斯拉肯居民飲用。因此,北萊茵威斯特法倫自然保護聯盟已對瓦爾松姆煤礦提出了起訴。

克勞斯.弗利德裡希斯去了布魯塞爾,向歐盟委員會施加壓力,要求歐盟讓德國官員們遵守所謂的歐盟水質準則,據此來保護地下水。但德國石煤股份公司卻繼續地我行我素。弗利德裡希斯認為:「沒有比德國礦山公司更傲慢的企業了。這總有一天會有回報的。」

曾經有一段時間,公民團結在他們的礦工周圍。但在最近六年裡,有1800人加入了礦山受害者公民運動。反對瓦爾松姆煤礦的遊行示威更有幾萬人參加。3000名礦工周圍的團結陣線在分崩離析,就連礦工拉米茨也感覺到了,「我們有400年的煤,可以開采400年。這是400年穩定的能源。我不明白,為什麼大家對此反感,並且說:我們不要它。我們寧可從國外買。」

在德國,存在著夠用400年的石煤,這沒錯,但它躺在很深的地下,要把它取出來是很昂貴的。就在拉米茨和他的同事們在千米深的深處挖掘時,美國在在露天開采。德國石煤股份公司之所以能夠出售它的石煤,僅僅因為它繼續得到高額的補貼。聯邦經濟部長和北威州女經濟部長願意在2012年前總共支付給德國的石煤160億歐元。

房屋會傾斜的

還要加上所謂的永恆費用:礦工的養老金,採礦給環境、公路和房屋帶來的損害造成的費用。就在克勞斯.弗利德裡希斯的工具倉裡,地面上就出現了長達數米的裂縫,老五斗櫥和另一個家具之間出現了最大的裂縫,「混凝土照樣裂開,地面上出現裂縫。我可以拿把尺量給您看。」他打開一把木尺,小心弈弈地插進了那條地縫裡,「您看,深一米二。最寬的地方,我覺得,有13到14釐米。這是礦道造成的扭曲。您可以想像,如果這條縫延伸到主房那裡,主房就活不下去了。」

主房還站著,雖然有點傾斜。克勞斯.弗利德裡希斯做了個游戲,他把一個瓶子放到鋪著瓷磚的走道地面上,根本不用花力氣去推,它自己就滾動起來了。廚房裡,瓷磚掉了下來,在起居室裡,小裂縫在牆壁上蔓延。甚至花園裡的一個魚池忽然沒水了,因為一天早晨它傾斜了。

德國石煤股份公司的母公司RAG想要徹底地擺脫這一類採礦後果性損失的責任。該集團計劃於2007年上市,希望國家能夠承擔責任義務,使集團能夠從上市中獲得收益。這個企業估計它的股票上市會帶來50億歐元的收益。沒有人知道,這筆錢是否足以補償損害,因為,未來環境傷害的費用是沒有人能夠估算的。

政治家們進退兩難。一方面,費用之塔越聳越高。另一方面,存在著象梅美特.凱斯金這樣的靠礦山活命的人。凱斯金說:「我學的是採礦。我在街上經常去看看職業介紹公司裡是否會提供適合我幹的活。這不是那麼容易的。作為礦工,熟悉的是地下那套,現在要看看外面有什麼事可幹。對我來說是陌生的世界。如果外面有事,那當然了,也沒有問題。可是外面同樣是什麼也沒有。」

德國石煤公司至今還沒有因企業原因解僱過一個人。哪個煤礦關閉,老工人就得到一筆「適應金」,提前退休。年輕工人轉入其它還存在的煤礦去。但現存的煤礦越來越少了。假如瓦爾松姆礦山關閉,整個聯邦共和國將只剩下幾個礦山了。拉米茨希望,採礦業在德國還是不要完全死亡。他的兒子15歲,「他很感興趣,他想明天走上我的道路。」目前,他正在努力說服他的兒子放棄這種想法。

(Jatta Wasserrab)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