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紅軍旅展:一個不談政治的藝術展覽

2005年2月1日

這不是一個展示紅軍旅的展覽,而是藝術家透過圖片畫面對紅軍旅的感知,換言之,它是藝術,不是政治。澄清這一點十分必要。

https://p.dw.com/p/6Blj
象徵紅軍旅的紅五星圖片來源: dpa

2003年7月,紅軍旅展覽的原始構想完全不是今天的這個樣子。那個文件裡包含了這樣的句子:「哪些想法,哪些理想,經過時代的檢驗,仍然保留了它們的價值,人們不可輕易地將它們拋棄?」

RAF Bild von Hanns-Martin Schleyer
被紅軍旅綁架後的施萊爾圖片來源: AP

正是這樣的字句使當年紅軍旅受害者的親屬深受刺激。1977年,紅軍旅綁架並謀殺了德國僱主協會主席施萊爾(Hanns-Martin Schleyer),構成德國民眾集體記憶裡最新最慘痛的恐怖謀殺案。現在,施萊爾之子發動數名有類似經歷的受害者家屬向施羅德總理髮出聯名信,他們擔心,以上構想為核心的紅軍旅展覽將會助長紅軍旅的神話魅力,增添他們的歷史光耀。2003年夏季,當紅軍旅展覽引發爭論,成為媒體關注事件的時候,這一展覽還沒有正式名稱,暫時寫在展覽構思報告裡,實際上並不想公開與眾的題頭是「紅軍旅神話」。

2003年的那個夏季,決定了紅軍旅展覽走向的命運。在政界和公眾被捲入這場風波後,展覽組委會首先決定將展覽推遲一年。緊接著,柏林首都文化基金要求組委會提交一份新的展覽構思,展覽必須顧及恐怖主義受害者家屬,必須把紅軍旅作為一個歷史產物加以處理。這些必須落實在文件裡,只有構思合格,才可以得到該基金10萬歐元的資助。組委會不願受到這般限制,決定放棄國家資助,參與的藝術家靠出售藝術品承擔所有費用。同年9月,新的展覽構思出爐。新構思完全圍繞藝術:「給聯邦共和國的某一段歷史提供最終的、完整的再現,不是藝術承擔的職責。」以前的合作夥伴統統解除,其中包括負責文字解說的漢堡社會研究所,負責教育部分的德國政治教育中心。

Kultur Kunst Terrorismus Ausstellungen Ausstellung "Die RAF
2005年1月28日展覽正式開始圖片來源: dpa

2005年1月28日,題為「恐怖者想像:紅軍旅展覽」的文化事件在柏林開幕。展覽大廳分有4層,展示了52名藝術家的上百件作品。這些藝術家有的是當年紅軍旅恐怖活動的見證人,有的是發揮想像,借助第二手資料如報刊、錄象、電影資料進行的藝術再創作。

Hans-Peter Feldmann, Die Toten
死亡圖片來源: Presse

展覽中央大廳用來展示紅軍旅從60年代末到1998年4月20日自行解散期間,媒體對這一事件的追蹤。當代藝術家裡希特(Gerhard Richter)的巴德(紅軍旅的代表人物)-美茵霍夫照片集被藝術加工,成倍放大,即便見過原作的人也很難辨認出。大廳正中是菲爾德曼(Feldmann)的圖組「死亡」,創作於1998年,90名死者出現在畫面上,使用的原始資料均是1967至1993年間報章雜誌登載的照片。死者中既有恐怖分子,也有受害者,菲爾德曼沒有在作品中將他們區分開來。死後人人平等的原則?恐怕至少應說明一點區別,恐怖主義者是自覺地選擇了危險,但犧牲者卻不是。

Gudrun Ensslin und Andreas Baader
巴德與恩斯林1968年10月31日在法庭宣判前圖片來源: AP

沒有藝術家在他們的創作中連帶出紅軍旅同巴解組織的關係,更沒有人注意到最後一批紅軍旅恐怖分子跑到當年的東德隱姓埋名,重新生活。展覽資料前言中,康-本迪特(Dianiel Cohn-Bendit)這樣寫道:「對巴德來說,這一切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滿足自我設計的征服狂的慾望。」這話出自當年對紅軍旅懷有同情的康-本迪特筆下,是一種同自白相似的歷史總結,也許有點可信的成份。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