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缺乏創新精神難成科學超級大國

2010年5月29日

"根據統計,中國今天已是全球主流科技國家之一,這應歸功於國家的巨額投資。1995年以來,科研開發的支出平均每年增長18%"。《星期日新蘇黎世報》接著列舉了中國專利項目和科研論文以及大學生和研究人員不斷增加的數據,但文章認為,儘管如此,中國還不是"科學領域的超級大國":

https://p.dw.com/p/NbjR
圖片來源: AP

"中國對科研和技術的投入只佔國內生產總值的0.8%,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向成員國推薦的比例為2.7%。即使中國的科技出版物越來越多地被引用,但出版的巨大數量並不能說明其品質高低。

國立紐約大學科研領域的社會學家曹聰說,中國的專業刊物沒有經過科研人員的平級復審,所以泛濫成災。此外,外國觀察家還批評專利的品質低下,大多數專利來自與大學掛鉤的公司。向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申報專利的一百家公司中,只有兩家中國公司。

社會學家曹聰還對有關'海歸'計劃取得成就的官方報導提出了疑問。從德國海德堡回到中國合肥的量子物理學家潘建偉等尖端科研人員只是少數例外。這些海歸尤其缺乏必要的'關係',科學家在中國沒有'關係'同樣會失落。

曹聰說,'在國外生活十年後回國的人對許多潛規則渾然不知'。從經濟上看,回國工作對年輕的科技人員並沒有吸引力,他們的月薪折合850至1600瑞士法郎。但政府無法放手,它不想優待海歸,虧待留在國內的人士,後者本來就看不慣外來的競爭對手。'情況很複雜',曹聰如是說。"

文章最後指出,"中國教育界和科學界的最大問題是缺乏創新精神",因為創新的"風險太大,一旦失敗,會危及自己的升遷"。另外一個原因,按曹聰所說,是中國傳統,"中國的傳統是尊敬、而不是挑戰導師":

"創新的社會與中國的和諧觀念相反,中國的教育制度仍然面向死記硬背。學生有學習的熱情,但缺乏教學法。同時,大學入學標準過於嚴格,只有最用功的學生才能進入名校,但他們真的是佼佼者嗎?曹聰給了否定的答覆,他說,'只有提出反對意見才能產生新的思想'。

英國雜誌《結晶學報》2009年底指出,中國江西井岡山大學科學家提交的論文中,有七十篇造假文章。曹聰認為,'這只是冰山一角'。中國的高校中,欺騙盛行,精確數字無人知曉。下面省市的高校有造假和欺騙,北京和上海的名校也一樣。主要問題在於錯誤的獎勵制度和腐敗。發表文章往往是為了提升職位,而不是為了提高學識。"

編譯: 王羊

責編: 洪沙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