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chi 180511 USA Pakistan Neustart

2011年5月18日

自從美國擊斃了本‧拉登以後,美國和巴基斯坦的關係就陷入了緊張氣氛。美國參議員克裡(John Kerry)已經奔赴伊斯蘭堡,希望按下「重啟美巴關係的按鈕」。而事實說明,他在這方面的努力並不成功。

https://p.dw.com/p/11IZi
2011年5月16日,美國參議員克裡(John Kerry)在伊斯蘭堡發表講話圖片來源: AP

兩個盟國間之間的差異已經大的不能再大了,但是他們誰也離不開誰。全球超級大國美國在反恐上需要巴基斯坦這個脆弱的伊斯蘭共和國。因為這裡是為阿富汗北約士兵提供後勤保障時的必經之地。

不僅僅是美國,整個西方在與伊斯蘭極端分子作鬥爭時都需要巴基斯坦的支持。一些來自德國,自稱是聖戰分子的人也在巴基斯坦部落地帶的訓練營中,學會了如何製造炸彈,以及如何策劃襲擊行動。針對馬德里(2004年)和倫敦(2005年)恐怖襲擊犯的調查,也將人們的目光轉向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邊境地區。

除此之外,巴基斯坦將在不久的將來取代法國成為世界第四大核武國家。西方世界出於戰略利益考慮,不希望巴基斯坦的核武技術非法落入他人手中。

相反,如果得不到美國數十億的財政援助,捉襟見肘的巴基斯坦也將瀕臨破產。該國的發展取決於西方在經濟上注入的強心劑。如果沒有西方在軍事上的支持,該國的軍隊無法維持現有的裝備水準。巴基斯坦在與宿敵印度的對抗中也需要西方的支持。這個國家無法承擔與西方盟國決裂,並被其孤立所帶來的後果。

Flash-Galerie Antiamerikanische Proteste in Pakistan
巴基斯坦民眾抗議活動中要求「斷絕一切與美國的聯繫」圖片來源: AP

信任危機和自尊心受損

自從美國秘密特種部隊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Abbottabbat)市的一場突襲行動中擊斃了基地恐怖組織頭目本•拉登以來,兩國在外交接觸方面的努力就一直面臨複雜的考驗。

美國要求巴基斯坦政府作出解答,為什麼本‧拉登和他的家屬能夠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多年生活在這個有軍隊駐扎的城市,而且這座城市還是該國最重要的軍事院校所在地。就此,人們普遍的看法是,本‧拉登在當地一定有願意幫助他的權威人士。華盛頓政府威脅稱,如果盟國巴基斯坦不能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就將部分削減數十億的財政援助金。而且,巴基斯坦不斷加強核武的事實也在美國引起轟動。自從美國5月2日擊斃本‧拉登以來,該國參議院內部出現的質疑聲音跨越各黨派,他們不確信巴基斯坦是否還是美國的盟友。

然而,令巴基斯坦政治以及軍事上的領導層都異常氣憤的是,美國在計劃並實施擊斃本‧拉登的特別行動中,完全將巴基斯坦拋在一旁。他們認為美國侵犯了自己的領土權,而且其自尊心也受到了嚴重傷害,因為從華盛頓方面不斷傳來聲音,稱人們不能信任像巴基斯坦這樣的夥伴。

為了保住面子而發出聲明

在此背景下,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約翰‧凱利(John Kerry)代表歐巴馬政府前往伊斯蘭堡,於本周一(5月16日)與巴基斯坦總統、總理和軍方最高領袖舉行了會晤。而其中與軍方領袖的會晤最為重要,因為軍隊是巴基斯坦外交政策基調的制定者。會晤的結果是一份非同尋常的聯合聲明。其中指出,將美軍特種部隊行動方案嚴格保密只是為了行動取得成功,並不代表美國不信任巴基斯坦政府。參議員凱利在這份聯合聲明中強調,現在是按下"重啟兩國關係按鈕"的時候了。他呼籲,美巴雙方必須一致保障在反恐事務中達成"最有效的合作"。雙方都強調,這必須在"互相尊重","相互理解"的"共同利益"中完成。

誰也沒有道歉,誰也沒有承認自己犯了錯誤。這個聯合聲明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讓雙方都不丟面子。同時也意味著,美國方面將很快派出代表,籌備國務卿克林頓訪問巴基斯坦的事宜

兩個夥伴國之間的互不信任以及差異在現實政治中也得到充分體現。巴基斯坦總理吉拉尼(Yousuf Raza Gilani)已經開始他的中國之行,在官方會晤之前就將中國稱為可以與其同甘共苦的好朋友。他表示,非常自豪中國是巴基斯坦"最好,並且最值得信賴的盟友。"幾乎在他說這番話的同時,一架來自阿富汗的北約直升機進入巴基斯坦領空,在攻擊行動中致使兩名巴基斯坦邊境衛兵受傷。

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美國顯然正在沒有讓巴基斯坦介入的情況下和塔利班進行試探性會談。《華盛頓郵報》於5月17日援引一名阿富汗政府高級代表公佈了這一消息。報導中指出,在過去不久的時間裡,美國已經與塔利班的代表在卡達和德國進行了多次磋商,最近一次會晤甚至是在8,9天前舉行的。對此,巴基斯坦肯定不會高興。因為它將穆罕默德‧奧馬爾(Mullah Omar)領導下的阿富汗塔利班視為與印度對抗時的重要戰略夥伴,並且希望能夠共同參與塑造阿富汗的未來。如此看來,美巴這兩個盟國間之間的差異和不信任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者:Sandra Petersmann 編譯:任琛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