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荷蘭攝影家追蹤血鑽石的路

Sara Röhlig2007年8月6日

荷蘭攝影家卡迪爾.范羅輝岑拿著他的攝影機追蹤了所謂血鑽石走過的道路:從非洲的鑽石礦開始,經比利時商人,直到紐約、阿姆斯特丹和巴黎的高檔珠寶行,進入富有的顧客的手中。德國之聲記者報導如下。

https://p.dw.com/p/BRWi
攝影展中的一幅:看成色圖片來源: Sarah Roehlig

從目光嚴肅的黑皮膚非洲礦工到戴著鑽石多圈項鏈手持香檳酒杯、漂亮年輕的白皮膚女孩子,這就是鑽石的道路,是荷蘭攝影家卡迪爾.范羅輝岑(Kadir van Lohuizen)留在畫面上的。他的攝影展「鑽石事業」(Diamond Matters)正在波昂科學中心展出。這個展覽將持續到8月13日。

Ausstellung Diamanten in Bonn
圖片來源: Sarah Roehlig

「引人注目的當然是奢侈品鑽石、人們買來訂婚用的鑽戒和鑽石礦井裡的苦難之間的強烈對比度。鑽石多半是從那裡來的。大多數最終顧客根本不去想生產的過程是多麼的艱難,」沃爾夫-克里斯蒂安.派斯說。他是Fatal Transactions組織的負責人,這個組織跟波昂國際信仰轉變中心(BICC)一起組織了這個攝影展。

這些組織為原料的公平開采和交易而努力,尤其是為了鑽石的開采和交易,因為這種閃閃發光的石頭有著它黑暗的一面:1990年代,人們用被稱為「血鑽石」的它在塞拉利昂、安哥拉和今天的剛果民主共和國進行戰爭。暴亂者們用鑽石來換錢,用錢來買武器。這一點被揭露出來後,鑽石工業受到很大的壓力。從那以後,鑽石的形象受到了威脅,因為,這種石頭本來是用來體現美和愛情的,而不是讓人想起戰爭和死亡。因此,2003年產生了所謂的金伯利協定。

這個協定規定,鑽石要經過一個證書程序,證明它們的原產地。派斯認為,這個協定是起了作用的:「也許,走私的鑽石數量明顯下降了。」這是他的估計。人們猜測,鑽石不再被那麼多叛亂運動用來作交易了。

大多數非洲國家在這段時間裡安定了下來。血鑽石的走私量下降。但始終有足夠的理由去懷疑那些閃光的石頭的來歷。因為,金伯利程序還不能保證鑽石交易的完全公正。沃爾夫-克里斯蒂安.派斯說:「我們對所謂手工生產的鑽石抱有擔憂。可以聯想一下19世紀後期的掘金熱。事實上,數以千萬計的工人在西非和中非的河床裡,拿著鐵鍁和篩子尋找鑽石。我想,下一步應該不僅僅是告別』fatal transactions』,即死亡交易,而是我們應該走向公平交易。」

Ausstellung Diamanten in Bonn
圖片來源: Sarah Roehlig

在攝影展中間的位置上,人們進入了比利時:這裡是鑽石貿易的中心,具體地說,在安特衛普。並非很久前,這裡還有約1萬5千名鑽石打磨工匠,而今天在比利時鑽石廠裡工作的只剩下300人了。派斯相信,鑽石的國際貿易有80%經過安特衛普進行。交易後才是鑽石的打磨。而這後一步一般已不再在比利時進行,而是在低薪水國家,比如印度。這裡也體現了全球化。

Ausstellung Diamanten in Bonn
圖片來源: Sarah Roehlig

然後,鑽石再從印度返回到歐洲,或者美國。在那裡,它們裝扮著幸福的新娘們的手,或者模特兒兒和演員的脖子。但她們裡面沒有多少人會去想公平和可持續貿易。派斯向鑽石顧客們建議說:「至少應該問問有沒有金伯利證書。即使該鑽石有金伯利證書,也不是公平生產的保證。於是,問題產生的:假如知道生產條件是怎麼樣的,是否還應該購買鑽石呢?」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