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菲律賓獨立六十年,獨而不立

2006年7月4日

在亞洲反殖民統治的歷史上,菲律賓扮演了特殊角色。在越南、緬甸、馬來西亞和印度等國,殖民者被那裡轟轟烈烈的解放運動趕回老家,在菲律賓,美國則是放棄了對該國的殖民統治。1946年7月4日,美國正式同意菲律賓獨立。一位美國編年史作者這樣寫道,這是一個帝國主義國家首次自願放棄對它國的佔領。

https://p.dw.com/p/8igK
菲律賓國內政治形勢動蕩不安,這是示威民眾與警察對峙圖片來源: AP

美國對菲律賓的殖民統治持續了近半個世紀。殖民者和菲律賓人民之間衝突不斷。對菲律賓的軍事佔領是美西戰爭的結果。美國在戰勝西班牙的同時還得到了豐厚的戰利品:獲得了對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的殖民統治。菲律賓人對美國殖民者進行了頑強抵抗,共有一百萬人為此獻出了生命。

在菲律賓人看來,三百年的西班牙殖民統治帶來的最大的影響是天主教成為該國凝聚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力量。美國從西班牙人那裡接管菲律賓後,首先著手教育體制改革,讓英語成了官方語言。在全球化的今天,通行英語使菲律賓在經濟上受益匪淺。

從現實政治的角度看,美國1946年7月放棄對菲律賓的殖民統治其實只是一種形式,它並沒有改變馬尼拉對華盛頓的依賴性。美國強迫菲律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阻止該國向工業化的方向發展。此外,美國還在菲律賓建立了美洲以外最大的美軍基地。這種被稱為新殖民主義的獨立體系受到了馬尼拉政治階層的支持,他們想方設法要繼續留在華盛頓的羽翼下。

共產黨在亞洲和世界上的一些地方掌權、冷戰將世界分為東西兩大陣營後,馬尼拉繼續保持對美國的忠誠。一開始,美國還可以把菲律賓作為第三世界國家中成功建立民主制度的範例來炫耀,但是1972年菲律賓獨裁者馬科斯宣佈進入緊急狀態的事件讓世界對菲律賓的民主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美國支持的馬科斯獨裁政權將菲律賓變成了一個政治墳場。1986年,菲律賓的非暴力人民運動取得勝利,菲律賓人在全球的歡呼聲中重新奪回了民主,這是令菲律賓人迄今感到驕傲的地方。但是,單靠民主改革不行,更何況菲律賓的政治階層腐敗貪婪,政治機構癱軟無力。

參議員恩瑞勒在菲律賓過去幾十年的政治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認為,公共生活的極端政治化是該國經濟缺少活力的主要原因。他說:「我們的領導人上台後,總想成為受歡迎的政治家,總是做出民主的姿態,但他們卻忘了首先必須在什麼方面進行改革。先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再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是不可行的,絕不可能取得成功。這一點不僅對中國適用,也對越南、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適用。這些國家在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前都先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

有礙於勢力強大的天主教,馬尼拉政府放棄了控制人口政策。出生率持高不下加快了貧困的蔓延,也讓許多人走上了背井離鄉的道路。8500萬菲律賓人中有十分之一在國外生活工作。民意調查顯示,三分之一的菲律賓人都想離開自己的國家。

留下來的人許多早已不再對政治階層有什麼期望。菲律賓公共社會的一位領導人物卡斯孔說:「民主機制的建立並沒有讓眾多菲律賓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因此許多人都認為,不管誰當政都是換湯不換藥。許多人幹脆說,就讓我們在最壞的情況下爭取最好的結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