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藝術的未來就在這裡」

2006年1月22日

當代中國藝術以驚人的活力發展著。往返於大洲之間的國外藝術家收藏家,尤其是歐洲畫廊家正在從事著一項具有先驅性的事業。不過,中國現代藝術的鑑賞者已經完成了最艱難的開創階段。

https://p.dw.com/p/7p3i
亞歷山大•奧克斯畫廊1999年在柏林舉辦陳少鋒作品展圖片來源: PRÜSS & OCHS GALLERY BERLIN

最著名的例子便是瑞士駐中國前大使、藝術收藏家伍立•斯哥。早在八十年代時,他便開始尋求與中國藝術的聯繫。他比較欣賞的是中國的水墨畫和陶瓷,這第一位外國鑑賞家在文化大革命之後的很短時間內便發現了年輕的中國藝術的潛力所在。

90年代以來,在德語世界中有四家畫廊能夠代表中國當代藝術的精華:亞歷山大•奧克斯畫廊(柏林/北京)、洛塔•阿爾布萊希特畫廊(法蘭克福/北京)、麥勒畫廊(盧塞恩/北京)和 瑞士人何浦林開辦的「香格納」畫廊。

何浦林1996年在上海創立畫廊時便有一個確定的主旨:幫助中國藝術在自己的國家獲得應有的認同。他很欣賞上海充滿活力的藝術前景。但當前的藝術收藏家和購買者一般都是外國人。「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在中國展示這些藝術,因為藝術的未來就在這裡。為此我們也常與中國博物館合作。而世界展覽會對我們來說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手段,而非目的。我對單純的藝術輸出絲毫不感興趣。我從未將中國視作飢渴的西方藝術市場的新供應商。」

有幾位傑出的上海藝術派畫家已在當代中國藝術史上穩固地佔有了一席之地,比如以文革「大批判」文化聞名的王廣義(1956- )和先鋒藝術家趙半狄(1966- )。

洛塔•阿爾布萊希特將其在法蘭克福和北京的畫廊視作「文化聯合體」。與中國夥伴魏煒先生的合作幫助他建立了進軍中國藝術舞台的必要聯繫。在他畫廊的展覽告示中會出現一些人們從未聽說過的名字。因此對藝術家履歷的審查很重要。比如從前名不見經傳的畫家黃河(1977-),在第一次個人展覽時就出售了很多畫。「我住在畫廊附近,於是向畫廊的專業人員展示了自己的一些作品。之後他們來到我的畫室與我共同規劃了展覽的事情。」這位藝術家不無自豪地說。去年11月18日結束的趙智慧型(1968-)個人展出是畫廊的一大盛事,阿爾布萊希特對此十分欣喜。「目前中國藝術的顧客大多來自歐洲國家,尤其是法國和德國。但是現在美國購買者也一下子多起來了。因為對於不斷增多的中國購買者來講,錢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瑞士畫家麥勒自1992年起在瑞士盧塞恩開辦畫廊。2003年他與CAAW(北京文件藝術倉庫)簽訂合同,建立合作夥伴關係。2006年初他將在CAAW附近再開創一間自己的畫廊。除了李鬆鬆(1973-)這樣的新生代藝術家,雕刻家艾未未(1957-)和單色風景畫家邱世華(1940-)等都屬於畫廊的傑出畫家。麥勒發現,在過去的18個月裡,藝術市場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那些過去很少問津中國藝術的世界收藏家們現在對此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急於收藏當代中國藝術珍品。因此有些中國藝術家的訂單已安排到了兩年後。」當被問及是如何進軍中國藝術市場時,麥勒追溯了他與烏利•希克長達15年的友誼。

亞歷山大•奧克斯剛剛在柏林實現了其「理想畫廊」的夢想。他在風水先生的指點下設計的畫廊於去年9月25日新開業了。他的中國畫廊位於北京的大山子新藝術區。通過為方力鈞(1963-)等藝術家策劃展覽,亞歷山大•奧克斯代表了一大批高價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彼特•路德維希12年前以18 000美元購買了當年30歲的畫家方力鈞的一幅作品,而如今在香港,方的一幅同樣大小的作品將價值180 000美元。相當一大部分西方公眾剛剛發現中國「新」藝術,因此對這種價格的發展很不解。」

近代的25年對中國當代藝術發展至為重要。評論家認為,後毛澤東時代的第一個十年是中國藝術家的探索階段,而其後的15年可視作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接軌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