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蘇聯最後一位外長辭世

2014年7月7日

前蘇聯戈爾巴喬夫執政期間的外長愛德華‧謝瓦爾德納澤逝世,享年86歲。他曾在東西德統一以及冷戰的結束上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

https://p.dw.com/p/1CXPU
Eduard Schewardnadse Archiv 2003
圖片來源: Vano Shlamov/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喬治亞共產黨領導人謝瓦爾德納澤(Eduard Schewardnadse)在1985年7月被任命為前蘇聯外長出乎人們的預料。畢竟,當時57歲的謝瓦爾德納澤並不具有豐富的外交經驗。他在擔任喬治亞共產黨領導人期間因為在反腐敗和打擊裙帶關係問題上有所作為,在這個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頗有聲望。他的種種想法與就在幾個月之前成為蘇維埃總書記的戈爾巴喬夫的主張「不謀而合」。

戈爾巴喬夫與謝瓦爾德納澤自20世紀60年代初就已相識,他們的共同點不僅限於都來自於高加索地區。更為關鍵的是,他們的政治目標一致:要給當時境況不佳,腐敗盛行且管理不善的蘇聯經濟創造一個新的開始。上個80年代中期,停滯的經濟給蘇共統治體系的合法性和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都帶來了挑戰。為了提高已怨聲載道的民眾的生活水準,國家的預算資金應把投放重點從國防和重工業轉移到刺激內需上來。然而,在冷戰背景下,這一政策轉變需要特別是與美國關係的緩和。結束冷戰的功臣

在接下來的5年時間裡,作為戈爾巴喬夫「新思維」外交政策下的新外長,謝瓦爾德納澤書寫了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幾筆:促成美蘇簽署削減核武協議、蘇聯軍隊從阿富汗撤軍、不干涉中東歐地區的和平革命的承諾等等都與謝瓦爾德納澤和戈爾巴喬夫的名字聯繫在一起。另外,特別對於德國人來說,與戈爾巴喬夫一樣,謝瓦爾德納澤也被認為是促成兩德統一的關鍵性人物。作為當時的蘇聯代表,在2+4會談上,他不顧許多國內老共產黨員和軍隊高官的反對,頂著壓力主張兩德統一。最終,謝瓦爾德納澤在結束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冷戰方面起到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他也因此在國際上獲得了廣泛的認可。

不過,1990年他辭去了蘇聯外長的職務:當時謝瓦爾德納澤發出了小心出現獨裁者的警告,他以辭職抗議國內一股反對繼續進行改革、反對蘇共統治體制解散的勢力。雖然他還是陪伴在戈爾巴喬夫左右,不過隨著1991年8月出現了針對戈爾巴喬夫的政變,同年12月蘇聯解體後,謝瓦爾德納澤退出了莫斯科政壇。

Mauerfall Berlin
德國人為柏林牆倒塌而歡呼(攝於1989年11月)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Audioslideshow Helmut Kohl Kohl Zwei-plus-Vier-Mächte Schewardnadse
謝瓦爾德納澤和戈爾巴喬夫在2+4會談上(攝於1990年9月12日)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並非圓滿的句號

不過離開莫斯科並不意味著謝瓦爾德納澤的仕途就此終結。他重新回到喬治亞,當時這個脫離蘇聯的國家在政治上混亂紛爭,在經濟上萎靡不振,而謝瓦爾德納澤希望做喬治亞的領導人。1992年秋天的選舉中,他贏得了壓倒性的票數,在接下來的數十年當中(1995年謝瓦爾德納澤當選喬治亞总統),儘管有著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的分裂問題,他還是成功維持了國內的穩定。

不過謝瓦爾德納澤在喬治亞政壇的終結並非是「大團圓」式的句點:在任職總統的最後幾年他的種種舉動表明,他彷彿成了喬治亞民主和市場經濟的一個「絆腳石」。

比起發展喬治亞的憲政體系,他似乎更熱衷於通過裙帶關係和腐敗來保留自己的總統地位。2003年11月大選中爆出選舉舞弊事件引發了反總統及反政府的名為「玫瑰革命」的示威浪潮,導致了他的辭職。雖然謝瓦爾德納澤的政治生涯以遺憾告終,但權力過渡還是在沒有發生流血事件的和平氛圍下進行的。

隨著2003年11月23日的辭職,他的政治生涯也就此告終,謝瓦爾德納澤從此離別了政治舞台。他開始了回憶錄的撰寫。在回憶錄出版之際謝瓦爾德納澤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曾經表示:「民主是我最大的目標。」不過他這一生只完成了這個目標的一部分。他在擔任蘇聯外長期間取得的具有深遠意義的政治成就被晚年時抓住權力不放,最終被迫辭職的結局蒙上了陰影。



作者:Ingo Mannteufel 編譯:文木
責編: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