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穹頂之下,無處可逃

羅雲(Johannes Neudecker)2015年3月6日

柴靜的《穹頂之下》在中國掀起熱議的同時,也引發了國際上的關注。漢學專業的德國大學生羅雲(Johannes Neudecker)觀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回想起自己在中國的經歷與感受。

https://p.dw.com/p/1Emp9
Smog in Peking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ChinaFotoPress

兩會召開之際,中國所面臨的最嚴重問題之一再次成為公眾議論的焦點。前央視記者柴靜製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試圖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儘管這部在網上發表的紀錄片也遭到了審查,但柴靜的作品還是得到了政界和社會的肯定和讚揚。該影片在中國各大影片網站的點擊播放次數在短時間內破億,在社群網站上也成為熱點話題。

這部紀錄片聚焦中國無處不在的空氣污染及其對人們造成的影響。比如柴靜自己攜帶儀器測量了24小時之內所到之處的空氣污染程度,得出的數值之驚人足以拉響警報。除了各種有害物質之外,空氣中超強致癌物苯並芘的濃度是國家標準值的14倍。

我本人曾經在北京生活過半年的時間。柴靜在她的紀錄片裡所展示的景象,與我記憶中的畫面不斷重疊。空氣品質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我的日常生活。每天我都在考慮:我今天能不能出門?還是最好待在屋裡關緊門窗?不止是我,當時生活在這座首都城市的很多人都面臨同樣的問題。

就像德國很多城市裡長大的孩子從沒見過真正的奶牛一樣,我想不少生活在煤礦開采地區的孩子也從來沒有見過真正的藍天白雲吧。

Smog in Peking
出行必備:防霧霾口罩圖片來源: Reuters/J. Lee

《穹頂之下》也讓我回憶起不少親身的經歷。2013年,在一次去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參觀的旅行中,那天當地的空氣污染指數嚴重超標,已經達到"嚴重威脅人體健康"的級別。如果不戴上一副好的防霧霾口罩,根本不能在大街上行走。儘管我當時戴了口罩,但還是立刻感覺到霧霾對身體的影響:呼吸變得不暢,咽喉有刺痛感,剛剛登上幾級台階就氣喘籲籲。太陽被擋在濃霧背後,好像一隻紅色的火球,天空和雲彩完全是看不見的。只有等到起風之後,霧霾雲團東移,空氣和環境才逐漸恢復正常。這樣的遭遇之下,作為遊客的我,已經完全失去了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2015年1月,中國新的環境保護法生效。據說這是一部有史以來"最嚴"的環保法,擴大了對污染環境企業的制裁懲罰機制。除此之外,政府還計劃增加對治理環境污染成效的宣傳透明度,塑造民眾新的環境意識。

其實中國一直有環保方面的法律法規,只不過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執行。《穹頂之下》就提出了這個問題。因為很多情況下,污染環境的企業雖然被罰款,但罰金遲遲不交。況且直到2004年,霧霾還仍然被宣傳描述成為一種正常的天氣現象,可見環境污染造成的風險在很長一段時間是普通民眾所不瞭解的。直到今天,還有很多成人和兒童在空氣污染嚴重的環境下不戴防霧霾口罩。只要談到比如北京的糟糕空氣時,總會有人跳出來與你辯論,並拿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飛速經濟發展作為論據。

的確,中國目前所處的階段,正是歐洲在幾十年前經歷過的。德國和英國也曾經長時間被煤炭工業帶來的極端空氣污染所困擾。然而,中國不願意將其巨大的煤炭礦藏棄之不用,仍然繼續將這種"黑色金子"作為其能源支柱之一。中國是否有權像當年的歐洲國家那樣,以破壞環境作為代價,實現民族的復興,躋身世界強國之列呢?而從另一方面來看,目前已經有很多環保科技可供工業界利用,以大幅改善空氣品質。

歸根到底,《穹頂之下》所展示的,就是人們在中國每天都要面對的問題。在經濟繁榮的背後,為環境污染付出代價的,首當其沖還是人們的身體健康。中國的癌症發病率逐年猛增,根據政府機構的統計,每年都有50萬人死於空氣污染所造成的疾病。

作為外國人,我們畢竟只是短期在這樣的空氣污染之下生活。然而中國的普通民眾,他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深受其害,而且無處可逃。柴靜的這部紀錄片讓許多平民百姓的怨憤找到了出口,有些人甚至認為它將成為中國環境政策的轉折點。但願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