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訪台觀感:民主活力-台灣人看胡錦濤

祝紅2005年12月4日

德國之聲中文廣播記者最近應邀訪問台灣,這裡是她寫的觀感之一。她看到,台灣社會充滿了活力,當然也有缺陷。台灣人對大陸,對胡錦濤有他們的看法。胡錦濤在台灣人心目中印象不錯。

https://p.dw.com/p/7YYz
胡錦濤在德國受到歡迎圖片來源: AP

台灣與中國大陸隨隔海相望,但由於諸多人為原因致使絕大多數大陸居民包括海外學人對台灣的瞭解大多失於片面,甚至是完全陌生的。而此次長約十天的台灣之行改變了筆者對台灣的有限認識。台灣民主機制、新聞自由的活力;島上植被的蒼郁、景色的秀美、以及人民的善良、政界民間人士對兩岸未來發展的考量等均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然,不足,甚或遺憾也是在所難免的,比如台北凌亂不整的城市規劃就是其中之一。

台灣四邊環海,位於亞洲大陸的東邊,屬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在這遍土地上生活著2千3百萬辛勤、友善、好客的人民。台灣施行民主現政,人民在自由的環境下接受良好的教育,享受完善的全民健康保險與社會福利。這是介紹台灣影片中的段落,凡是到過台灣的人都會對這段講解詞頗有感觸。

台灣島可謂大海上的一顆明珠,優越的地理環境賦予她嬌嬈的天姿,上一世紀60、70年代台灣先於中國大陸走上了經濟發展之路,並躋身於當年的亞洲四小龍之列。然而,海洋、沙灘、蒼翠欲滴的植被卻與台北市雜亂不整的市容形成鮮明的反差。原因何在?

台灣新聞局專門委員徐振德如是說: 「與歐美、亞洲許多城市相比,台灣確實比較狹小、擁擠、凌亂。但諸位應該知道,既然是一個民主國家,就不同於集權國家,政府不能下令強行拆遷。民主國家要一步步來,都市更新要跟地主商量,有許多地方有幾十個地主,只要其中一個地主不同意改建,就不得更新。民主國家不得強迫地主,所以我們都市更新有點慢。不像你們三峽大壩,政府說幹就幹,我們實在沒有這個能力。」

曾於90年代初就與台北市市長-國民黨主席馬英久共事的台北市市長辦公室主任鄭安國也承認,與北京、上海等大陸大城市相比,台北的市政建設的確滯後,但他同時也強調了台北市長馬英久的另外考量:「馬英久更看重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將巨額經費用於下水道、人行道的翻修、將許多資金投入環保領域,比如垃圾減量與回收,登山步行道的修建等項目中。另外,各個中小學都建有溫水游泳池,在每個區建立健康中心,方便市民享受各種服務」。但遺憾的是,台北的停車問題始終難以解決。

台灣的民主進程始於上一世紀50年代,那時,逐漸開始地方性選舉,省議員、地方鄉鎮首長以及立法委員等均由選民推選。但台灣真正的民主化進程始於1887年解除戒嚴之後,雖說台灣的民主化進程歷史不長,但卻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而最能體現這一民主特色的是台灣的報紙和電視。台北市市長辦公室主任鄭安國強調,台灣報紙內容豐富,是瞭解台灣社會的一面鏡子。

1987年,台灣報禁也就是許可證或執照被取消之後,媒體界呈現出百家爭鳴的態勢。凡是擁有一定的資本額,經過登記程序,滿足每日出報條件的人均可成立一家媒體。媒體的生存取決於市場。於是,台灣電影片道猛增至一百多個,各類報紙紛呈。但市場的自由開放和激烈的競爭也帶來了負面影響,致使嚴肅,高品位的節目和專欄難以生存。

民生報社長項國寧以台灣電視台收視率監督機制為例:「媒體競爭激烈的程度已發展到電視台新聞部經理和總經理每15分鐘就要瀏覽一次收視率的報告。在市場的競爭中,收視率決定一切。廣告公司和企業團體根據收視率下廣告。比如與韓流裴勇俊來台相比,伊朗研發核武器的收視率當然要低得多。台灣儘管走在民主發展的道路上,其實有許多東西要學,許多觀念需要理清,需要進行討論。」

儘管如此,政派辦報始終是台灣聯合報系民生報的辦報理念。報紙的閱讀率的統計是每三個月一次,當市場壓力大到一定程度時,閱讀率的考慮是在所難免的,因為如果廣告公司不下廣告,那麼報社就難以為繼。這也是最令媒體的經營者頗感頭痛的問題。

民生報社長項國寧認為,在文人的品質與商人的技巧間求得平衡是關鍵所在:「作為媒體的經營者,我們認為,完全走圖象化、聳動之路時,我們沒有盡到公共媒體對社會承擔的一份責任和義務,不過這也許是我們的包袱。但在台灣要想創辦有品質的報紙,就必須擁有相當的財力,在市場上佔據有利位置,在獲利的前提下改善品質。多年來,我們一直在獲利和改善品質間做取捨,做掙扎。」

談及媒體和新聞自由,台灣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秘書長湯紹成坦率地表示:「中國大陸有兩樣東西不熟悉,一是選舉,二是媒體的運用。台灣立法院有兩百多個委員,誰知道誰在做什麼。而要上媒體就要有議題,要讓記者報導你需要有很高明的技巧。前年連宋合,宣佈準備要合在一起競選總統了,充當炮灰的台灣新聞局局長就做出了槍斃記者的動作,與連宋作對,要是不做這種非常突出的動作,明天的報紙上就沒有他的新聞,而如果報上全是連宋的新聞,就等於在給連宋造勢。在媒體的運用方面,台灣綠營比藍營更加高明。台灣的藍營常常吃虧。」

深知選舉內幕的湯紹成從政治現實的角度發出感慨:「選舉不僅決定台灣的命運,也包括兩岸關係和東亞安全,因此選舉實在是太重要了。」

台灣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台灣居民的生存發展是大家在投票選舉中最主要的考量。台灣與中國大陸在經濟上的共融性不容質疑,但政治上的諸多問題有待解決。而改變台灣民眾對大陸領導人的印象是非常重要的,為此胡錦濤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台灣國際研究中心一位姓王的研究員說:「胡錦濤給台灣人的印象不同於以前的領導人,溫和、有彈性,幽默。他把台灣人民對大陸僵硬的政治家的印象改變了許多。而且是正面的改變。」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研究中心的執行長嚴震生更進一步,從理性民主的角度審視兩岸關係的發展,「胡錦濤民眾聲望這麼高,如果大陸舉行選舉,相信也是他當選。假如大陸建立了民主機制,那麼台灣在談及未來走向時就沒有道理說不願意。這是其一。第二點是有關國際參與。大陸早期與國民黨在外交政策上爭取中國代表權的零合游戲可以理解。但是這麼多年中,大陸實際上已經贏了。在這個時候,假如大陸有心爭取台灣,穩定兩岸關係,化解台獨,我覺得在國際參與這一問題上,大陸不需要再做這麼多的小動作。沒有必要。」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