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德國不應再遇事而退

2014年2月2日

德國總統高克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指出德國應該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這一「遲到」的呼籲在德國之聲記者Michael Knigge看來很有道理。

https://p.dw.com/p/1B1em
Deutsche Welle Englisch Michael Knigge
德國之聲記者Michael Knigge圖片來源: DW

(德國之聲中文網)最晚從利比亞戰爭開始,德國傳統盟友已對柏林的外交政策心生疑慮。事情是這樣的:前外交部長韋斯特韋勒(Guido Westerwelle)代表德國在2011年聯合國安理會利比亞會議上投了棄權票,拒絕支持為保護利比亞人民、打擊卡扎菲政權而採取軍事行動。

這次投票之所以意義重大是因為柏林沒有站在其傳統盟友法國、英國和美國的一邊,而是做出了和俄羅斯及中國一樣的選擇。韋斯特韋勒當時解釋說,(軍事行動的)風險太大,但是他祝福盟友好運。他補充說,這並不意味著德國不願承擔國際責任。

重新調整德國外交政策

然而,在安理會做出棄權選擇正傳達出"德國遇難而退"這一訊息,盟友們對此舉的理解也是如此。德國總統高克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及,重新調整德國外交政策早已勢在必行。他不是第一位呼籲德國在國際舞台上扮演更重要角色的德國政治家。但他闡明這一觀點的方式以及他在柏林政治機構中的特殊地位,使其發言尤顯重要。

Münchner Sicherheitskonferenz 31.01.2014
德國總統高克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發表講話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高克指出,世界上鮮有國家像德國這樣擁有如此龐大的國際關係網,德國不能再固持"島國思想"。像德國這種從國際秩序中獲得巨大利益的國家,(對國際問題)不能"坐視不管"。

不應拒絕參加所有軍事行動

高克補充說,他希望德國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的要求也明確包括軍事手段。高克同時強調,這並不是籠統地呼籲德國應該為參與解決一切國際危機派出更多軍隊,同樣,也不能提前就排除採取軍事行動的可能。從利比亞的例子不難看出,拒絕採取軍事行動反映出德國過去幾年的外交政策和德國人的思想狀態。

相反的,在國際舞台上卻有人願意傾聽高克的呼聲。因為德國的盟友們都清楚,德國總統在慕尼黑的講話或將引發一場有關德國國際角色的討論。"沒有我們德國"這一經濟巨人和政治侏儒,對他們而言早已不再適用。這並不表示,德國現在要處處不停地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德國也不可能這麼做,更沒有人要求德國這麼做。但是德國不能再繼續採取迄今為止這種只圖自己方便的做法。

作者:Michael Knigge 編譯:安靜

責編:張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