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猶疑不定的強國

Kudascheff Alexander Kommentarbild App
Alexander Kudascheff
2015年10月2日

統一的德國仍然令人捉摸不透:成功強大受人愛戴,卻又不自信。德國之聲主編Alexander Kudascheff認為,雖然不再有人對這個國家產生恐懼,但它卻是讓人費解。

https://p.dw.com/p/1GgZB
24.09.2015 DW 25 Jahre Deutsche Einheit Teaserbild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統一已25周年,在這25年裡,東部和西部成長為一體,但在許多領域,東西仍然不同,彼此陌生。對於這種現象德國人自然不滿,但抱怨又恰恰是德國人的典型特徵。因為德國不僅西部與南部不同,北部與東部也不同,而這種不同是德國歷史的一部分。我們西部鄰國法國人自然而然認同的中央制國家,德國人卻不認同。德國歷來就是一個以各州、各地區以及各種不同而著稱的聯盟。

統一這一政治奇跡發生後,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了,德國現在成了一個人們喜愛的國家,一個受到認可的國家,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她蘊含了難以置信的經濟創造力,擁有一個受到全球贊嘆的福利制度。她不依賴軍事強權,不靠武器威脅,而是講求外交,強調克制,說服對方。它是一個非常文明的共和國,反例便是德意志帝國,當年先是鄰國、後來整個世界都對其抱以恐懼。

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

全世界的眼光都投向德國,尤其投向梅克爾。儘管不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德國和梅克爾總理的言行卻有著不可忽視的份量,不僅在歐洲是這樣,世界各地也是如此。德國,這個謹小慎微、猶疑不決的大國已成為重要的政治經濟力量,是世界上5個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然而,德國仍然是一個不很自信的國家:對自己不自信,因為德國對其扮演的新的角色、人們對它的期待,有些茫然並不知所措。它清楚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甚至發誓這樣去做,但內心深處它並不願意,而且受到大部分民眾的支持。

Kudascheff Alexander Kommentarbild App
德國之聲主編Alexander Kudascheff

從政治角度而言,德國深植於西方體系。像過去那樣朝秦暮楚的政策已無法想像。但這個共和國仍然搖擺不定:在啟蒙運動後理性政治主導的現實主義與似乎不可戰勝的浪漫主義、慷慨熱情與不可捉摸之間,德國搖擺不定。即便是堪稱"理性化身"的梅克爾總理也同此脫不了干係。比如,日本發生核災難後,梅克爾立即宣佈能源轉型,而沒有考慮該政策對德國這個工業國家產生的經濟得失。又比如,在目前的難民危機中,她出於人道原因,架空了所有相關規定和契約,敞開邊境。梅克爾的做法讓歐洲鄰國頗為驚異,而且產生隔閡。他們認為這是"道德帝國主義"在大行其道,令人錯愕不已。

德國對浪漫主義的偏愛

另一方面,在歐洲層面,比如在歐元危機中,德國扮演了嚴格訓導者的角色,當然,"施瓦本家庭婦女"的形象會更親切些。德國的做法不僅讓雅典難以接受,即便馬德里和巴黎也都很不舒服。德國在這裡大秀其經濟肌肉,制定其他歐洲夥伴必須遵守的規則。 她在這裡充分實踐其擔負的責任,但卻不得不忍受批評的聲音。以德國的眼光看:實在太不公平。

海涅在大約170年前寫道,"夜間一想到德國,我便失眠。"這樣的情景早已過去。但德國仍然是一個盧梭比伏爾泰和洛克更為推崇的國家。換言之,在這個國家,人們更容易受到浪漫情懷的感染,而更少地以理智和務實精神去參與行動。這不會讓人失眠,但會讓我們的朋友、鄰居以及夥伴深感不安。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