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讀者來函集(2005年9月第8輯)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5年9月11日

最近的讀者來函內容包括:德國競選電視辯論,紡織品衝突,美國與中美關係,中國政治與社會,西藏問題,兩岸關係,痛苦的巨龍—「政治體制變革終將實現」,中國死刑問題,查禁極端組織問題,我看德國等。分為9月第5至第8輯。

https://p.dw.com/p/79k6
流亡尼泊爾的藏人在抗議圖片來源: dpa - Bildfunk

西藏問題

尊敬的德國之聲中文部編輯:

我時常瀏覽德國之聲中文網的報導,最近又閱讀了該網上的一篇關於西藏問題的文章,為馮海因先生所寫, 題目是「西藏自治四十周年 西藏問題依然未解」。 讀罷此文,聯想起德國之聲長期以來關於西藏問題的報導,我按捺不住想談點看法,就該文中的幾個問題與作者進行磋商。

在對西藏問題的看法上,存在著重大的分歧. 而馮海因的觀點僅代表了一種觀點. 為了給讀者或聽眾做出自己的判斷創造客觀條件, 我希望貴編輯部能登載或使用這篇與之進行商榷的文章.

致以友好的敬禮!

一讀者 張元林

2005年9月9日, 於柏林

附商榷文章:

藏人有數百萬,德國之聲不應僅站在達賴喇嘛一邊

--與德國之聲馮海因先生商榷

我時常瀏覽德國之聲中文網的報導,最近又閱讀了該網上的一篇關於西藏問題的文章,為馮海因先生所寫, 題目是「西藏自治四十周年 西藏問題依然未解」。 讀罷此文,聯想起德國之聲長期以來關於西藏問題的報導,我按捺不住想談點看法,就該文中的幾個問題與作者進行磋商。

實事求是地講,這篇題目為「西藏自治四十周年 西藏問題依然未解」的文章,就其中文水準而言,是相當不錯的, 一個外國人的中文能達到這種水準,應該說是很優秀的了(我想它應該不是由別人翻譯的,因為沒有註明)。但就其基本觀點而言,我是持不同意見的。我認為,文章的基本內容嚴重脫離了西藏的客觀實際,其中幾個地方的判斷明顯給人以武斷片面的印象。一個人不瞭解西藏的情況,這本身並不成什麼問題,成問題的是,不瞭解情況而當西藏問題的法官。

1.作者在其文章中這樣寫到:「而藏人只是點綴這場慶典的裝飾,是不情願的群眾演員」。我最近看了中國和外國的一些有關西藏的材料,知道西方在西藏問題上的基本觀點. 我理解,作者在這裡的言下之意是,中國是武力佔領西藏的,因此西藏自治區成立40周年慶祝會不是藏人的慶祝活動,藏人參加也是不情願的,被迫的, 用來做點綴的。作者引用了一個流亡德國的所謂藏人聯合會主席團成員策旺諾布的話作為依據。我認為,這種依據太薄弱了,無法支撐起作者上面的大判斷。作者這裡的論述給人的感覺是,其觀點早已形成,引用那位藏人的話只是在自己胸前掛塊擋箭牌而已。此外,我認為,作者在這裡顯然是把個體或部分當成了整體,並以個體或部分代替了整體。作者似乎忘記了,在西藏的數百多萬民眾並沒有授權這位策旺諾代表他們發言。顯然,作者在這裡違反了判斷應與事實和邏輯相一致的原則。這一原則可是德國哲學的精華呀!

2.如果說作者在上面還為其判斷找了一個人的話作依據的話,那麼其下面的判斷則完全是拍自己腦袋的產物:「這次通過電視向中國全境轉播的慶典活動,對於大多數藏人來說,更會讓他們想起那些北京政府不曾兌現的諾言。」 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作者怎麼知道「大多數藏人」在這時想起了「那些北京政府不曾兌現的諾言」?作者是指1951年5月23日中國政府在「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17條協議」)中做出的承諾嗎?作者在文中沒有指出中央政府的哪一條承諾沒有在西藏「兌現」。作者應該知道,是西藏部分上層集團在1959年3月單方面撕毀上述協議,煽動部分群眾發動武裝叛亂,從而徹底拋棄了其在該協議中和後來對中央政府做出的承諾。如果作者不帶偏見,客觀考察一下西藏自治區成立四十年來在

各個領域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就不難得出中央政府履行了對西藏的承諾的結論。中國的少數民族自治制度, 是根據中國的傳統和少數民族的實際情況制定的。作者不能因其某些形式和內容不西方的理解不一樣, 就硬要迫使中國改變自己, 與西方的理解達成一致。我生活在西方國家, 知道, 在這裡提倡的是各民族和文化的平等和融合。而達賴要求的所謂真正的「自治」, 強調的則是西藏民族與中國其他民族的隔離和實質上的獨立。如果西方國家的西藏是中國一部分的政策是真誠的, 就應認清這一點並與達賴的這一要求劃清界限。

對於達賴對中央政府的承諾,我不知作者是否知曉.請允許我在這裡引用兩段他的電報和信件中的內容, 以供作者參考:

1951年10月24日,達賴喇嘛致電毛澤東,表示對十七條協議「西藏地方政府及藏族僧俗人民一致擁護,並在毛主席及中央人民政府領導下,積極協助人民解放軍進藏部隊,鞏固國防,驅逐帝國主義勢力出西藏,保護祖國領土主權的統一,謹電奉聞」(引自>一書網路版,第86頁)。

在1959年3月11日、12 日和16 日,達賴喇嘛先後給譚冠三復信三封。信中說:「反動的壞分子們正藉口保護我的安全而進行危害我的活動,對此我正設法平息。「」反動集團的違法行為,使我無限憂傷 ...... 以保護我的安全為名而製造的嚴重離間中央與地方關係的事件,我正盡一切可能設法處理」(中國國務院新聞辦1992年《西藏的主權歸屬與人權狀況》白皮書之二)。 達賴喇嘛這三封親筆信的原件曾由新華社記者攝成照片公開發表,現仍保存完好。

中國的古人言,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我想,這句話無論對中國還是西方國家來說都是適用的。希望作者在寫關於西藏的文章時,不是僅看一方的材料,而是也看另一方的材料,因為這是一個記者或學者寫出客觀和獨立的文章的基本前提之一。德國之聲向讀者和聽眾做出了其報導持「客觀」、「獨立」 立場的承諾,看來更重要的是,把承諾變成行動。我在國外生活多年,耳聞目睹了西方(包括德國)不少媒體對共產黨領導的國家或所謂獨裁國家所持的警惕、妖魔化和遏制態度。作者是一個與中國(人和訊息)有直接聯繫的德國媒體工作人員,不會也認為所有來源於中國的訊息都不可信吧?

3. 作者在其文章中還寫到:「依照中央官員的旨意,除了一些歌功頌德的藏族音樂舞蹈之外,不應更多地宣揚西藏獨特的文化。在西藏的官方機構中,禁止使用藏文藏語。」這樣,除了宗教,作者把西方一些人在西藏問題上對中國的主要指責差不多都涉及到了。我知道,作者這段話想告訴讀者的是,中國官方在限制和壓迫藏族的文化和語言。這與達賴喇嘛在世界上到處宣揚的中國想消滅藏族文化和語言是一個意思。在我看來,作者這裡已不單純是在替達賴喇嘛和及其追隨者搞宣傳,而是把達賴的指責變成了自己的觀點,是在以一個由德國納稅人的錢維持的德國媒體的名義指責中國。這種指責在西方國家(包括德國)的媒體中簡直成了流行套話。寫到這裡,我禁不住又要提出下面的疑問:「中央官員」真的下達了「除了一些歌功頌德的藏族音樂舞

之外,不應更多地宣揚西藏獨特的文化的「旨意」?作者是如何獲知存在這一旨意的?而「在西藏的官方機構中,禁止使用藏文藏語」的句子,則讓人感到作者是那樣證據確鑿,不容質疑。但我恰恰對作者這一很自信的陳述懷有疑問。

樹木和森林都是客觀存在, 不能只看樹木, 不看森林。在西藏的隸屬關係上現在已沒有大的分歧。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承認西藏是獨立國家。達賴近來也多次表示,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但是,在對西藏實際控制權的爭奪上,鬥爭還遠沒有結束。我最近在網上查找有關西藏問題的資料,偶然查到了毛澤東在五十年代的三篇關於西藏問題的談話。沒想到他當時就把西藏問題看得那麼透徹。在毛澤東看來,對西藏問題看法的根本分歧,是由於站在不同角度看問題而產生的,即是由於站在佔西藏百分之九十幾以上的奴隸的角度,還是站在少數封建貴族的角度看問題而產生的。毛澤東的這一觀點仍具有現實意義。今天,在下面的問題上,從舊西藏宗教和世俗領袖達賴喇嘛的角度看,還是從中國絕大多數人包括藏人的角度看,會有決然不同的結論。這些問

是:1) 西藏自治區成立四十多年來是進步了還是倒退了?2) 絕大多數藏民的生活是改善了還是變差了?3) 藏民的文化和語言是獲得了促進還是遭到了限制和禁止? 4) 藏人到底是享有宗教信仰自由還是沒有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等等。存在分歧是正常的, 因為世間的事物都不是絕對的, 是好中有壞, 壞中有好。我僅僅想指出的是,作為一個客觀和獨立的觀察者,不應選邊站,不能僅相信達賴一個人或一小部分人的觀點,不相信其他大多數人的觀點,而且還固執己見,因為那樣就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4. 作者指出: 「2002年以來,北京政府重新開始了同達賴喇嘛特使的接觸。但是,對話本身迄今為止毫無實質性結果。達賴喇嘛現在已完全放棄了西藏獨立的主張,他只要求西藏在中國框架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治。但是,達賴喇嘛的妥協態度並沒能換取北京中央政府放棄強硬立場。」 我認為,作者把達賴與中央政府的談判至今沒有結果的責任都推倒中國政府一邊, 也是不公平的。首先對造成達賴今天這種狀況的原因應有一個清楚的瞭解。1951年西藏根據17條協議和平解放後,達賴繼續擔任西藏地方政府的首腦和宗教領袖。當時毛澤東與達賴有多次交往, 據說兩人關係相當友好, 就連達賴1959年逃亡印度, 也多虧毛澤東准予放行的命令。即使在達賴出逃後, 他在西藏的職務和其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職務,也一直被保留到1964年。可以說,中國政府

和人民對他是很寬宏大量的。而達賴在國外做了些什麼呢?他在印度流亡地宣佈西藏獨立,成立流亡政府,在世界上散佈關於中國人的謠言,游說西方國家對中國施壓。這裡舉幾個謠言作為例子:「中國武力佔領了西藏」;「中國人屠殺了120萬藏人」;「大量漢人入藏,藏人在自己的國家成了少數民族」;「藏人及其文化、宗教和語言文字面臨毀滅」。時間飛逝, 滄海桑田。現在,達賴已進入古稀之年, 表示願意承認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了和回國了。毛澤東在五十年代末期說過, 他相信達賴在他85歲之前會願意回國的。達賴最近的表示證明了毛澤東當年預見的準確性。佛言道:「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現在的關鍵問題是,達賴要用實際行動證明其真正願意「回頭」,承認西藏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不是僅僅口頭表態, 而在心底裡仍企圖建立

藏國,甚至「大西藏」。此外, 我還想指出, 達賴現在仍繼續呼籲和鼓動西方國家對中國施壓, 仍沒有放棄與台獨、疆獨、民運和法輪功的聯繫和配合, 而這種行動對他實現回國的目標從根本上來說是有害的。對於西方來說, 如果繼續憑借其在經濟、科技、軍事、輿論等方面的優勢, 在西藏問題上對中國施壓, 想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中國, 也是不明智的。幫助弱者,值得尊重,但也得公平、合理、客觀。在21世紀,世界的和平和人類的福祉,有賴於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的和諧相處,求同存異。

(一讀者: 張元林)

對德國之聲的批評建議

簡訊新聞

我們希望德廣提供手機簡訊新聞的服務,謝謝

……………………………………………

中國新聞

我非常想看到我們在國內媒體上看不到的中國新聞。

謝謝!

我看德國

autopig

ltu航班被撤

ltu航班被撤是早晚的事,一般國際航班的行李都比較大,但去該機場的交通並不方便,當你提這大箱子,從火車下來,再提著它穿過地道去換s-bahn,下了s-bahn再提這大行李去換機場內的懸掛軌道交通,三下折騰下來,還沒上飛機就一身大汗了,而且回程也是同樣的,在你坐了十個小時的飛機後也是這樣的折騰。還會有人坐嗎?反正我是再也不會坐了。相比之下,法蘭克福機場就很方便,無論何種交通工具的到達都很方便。

而且在上海飛回來的起飛時間很不好,非常早,如果沒有自己的車,坐頭班機場專線都來不及。就是自己開車從市中心去機場也要清晨5:00以前出發。

總之就是個不方便,現在的旅行不是以前了,很少有人願意這麼受罪受累的。

除非票價比其他的航空公司便宜15%以上,或者有專門的市區交通解決方案,或者是專門給旅行社的團體的人坐。不然很少會有人去坐這個飛機的。以後也會更少。

………………………………………

Asd Daa

Düsseldorf

Duesseldorf 本來就是一個勢利庸俗 並且對中國人不有好的城市。

……………………………………

OooO

思維, 民主

剛剛在假期帶了一個德國朋友游覽了中國,給他看了美麗,現代的一面,也看了一些醜陋,落後的一面。中國人愛面子,但是其實西方人更加愛面子。對於看到好的他們常常選擇沉默,若無其事,看到落後的一面會興奮的進行評價。我可以理解這種心理,就是在中國不同區域的人之間也常有這種現象。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擺正自己的心態,把自己搞上去了,用實力說話,這才是改變西方對中國看法的有效手段。多給自己一些信心,運用智慧和某謀略,我覺得中國這幾年在經濟領域表現的很不錯。

至於常常爭論的民主問題,我承認,民主是一件好東西,但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13億人口的國家,一個還有大量貧困和低學歷人口的國家,要通過民主平衡各方利益我個人觀點在現在的中國還不試用,如果用國家穩定和和睦作為犧牲換來民主,代價過於昂貴了。已經在國內農村實行試點的鄉村幹部選舉,我親身體會到,充斥著幹部之間為拉選票不擇手段的現象,基層民眾最終得到了投票權卻失去道德約束陷入各方利益衝突,試想在一個區區幾百人口的行政村如此,將這種民主強行推行到整個國家,後果是什麼,一個字,亂!很多西方民眾以及一些國民想當然的想法,我想有必要深入到中國現實基層生活中體會一下國情再做判斷。至於這些建議是發自內心的善意勸告還是出於集團國家利益的政治籌碼,相信每個有頭腦的人都能明鑑。

國家的體制,國家的政黨只要把國家和最廣泛民眾的利益最大化了,至於他姓什麼有什麼重要的。中國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好好想想怎麼改善這種狀況而不要侷限在是用你這種制度還是我這種制度的爭論。好東西的推廣是要有一定物質和精神基礎的,據我體會的一些在上海的民主試點獲得的效果還是相當不錯的。就像你拿了一台現在大多數大學生熟悉不過的筆記型電腦要給一個只有小學文化的人使用,他沒有基本的應用知識,他沒有基本的應用理念,你再怎麼告訴他好,這台筆記本他需要嗎?如果你還是堅持要給他,你覺得首先應該做點什麼呢?讓他有知識,讓他有財力啊!這樣他才有享受好事物的前提阿。如果你真的要幫助中國為了中國的前途考慮,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嗎?可是各個國家的利益不同,至於怎麼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最後說一點的是,我的德國朋友在體驗了幾個星期的中國生活後告訴我,他覺得民主在現在的中國不適和推行,這是他一個普通德國人民在體驗真實生活後的體會。我和很多人一樣,自己心中也有一桿秤。

其它

Zeng Liang

「男人比女人更聰明」

我相信,但男女的智力在不同的方面有長有短我也相信,事實上就是這樣。

讀者來函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