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藝術

貝多芬的「聊天記錄」

Marita Berg
2017年9月6日

當貝多芬1818年完全失聰後,便開始使用筆和紙與他人交流。保存至今的139個談話筆記本成為重要的文化歷史見證。

https://p.dw.com/p/2jPQt
Beethoven Konversationsheft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據貝多芬的友人馮布洛寧(Gerhard von Breuning)回憶,貝多芬會見來客時,旁邊總有一個筆記本和一支鉛筆,來訪者將自己要說的話寫在本子上,讓貝多芬口頭回答。

有時,貝多芬也用這個本子記錄自己的一些音樂靈感和突發的想法。透過談話記事本,不僅能一窺"樂聖"的作曲思路,也能近距離瞭解貝多芬其人。對研究貝多芬的學者普拉藤(Emil Platen)來說,這些本子是一個價值無窮的寶庫。"這些筆記本對貝多芬的生平研究極為重要",他對德國之聲表示:"人們可以從中瞭解到貝多芬從1818年到去世之前的個人經歷。"

生蠔和莊嚴彌撒

Porträt von Ludwig van Beethoven
圖片來源: AP

裡面記錄的有普通的日常瑣事,也有音樂上有重要意義的內容。"常常就是記錄吃了什麼,與僕人有哪些不快以及後來的病痛和治療",普拉藤介紹說:"當然也涉及當時維也納的社會和文化生活。"

比如本子裡可以找到一張購買葡萄酒、牛肉和生蠔的賬單,也可以看到一段《莊嚴彌撒》的樂句手稿。

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對貝多芬這些筆記的文獻價值一直存在顧慮。因為在貝多芬死後它們由貝多芬的秘書和首部傳記作者辛德勒(Anton Schindler)保管。

在準備寫作貝多芬傳記的過程中,辛德勒將這些筆記"為己所用",甚至破壞、篡改。他銷毀了多冊筆記本,擅自加入自己與貝多芬的"談話",目的是把自己打造成受到貝多芬信任的人,尤其是在有關其作品上演的細節問題上。

當時就有人懷疑辛德勒在作假,但直到20世紀,人們才揭穿了他作的許多手腳。

生活的半邊音

出現在筆記裡的訪客中,有貝多芬的朋友、他的弟弟約翰和侄子卡爾,也有當時的一些名人,如詩人格裡帕爾策(Franz Grillparzer)、作曲家切爾尼(Carl Czerny)和羅西尼(Gioachino Rossini)以及當時只有11歲的鋼琴神童李斯特(Franz Liszt)。

由於貝多芬大多口頭與來訪者交談,所以這些談話筆記讀起來就像只記錄了一方講話的電話記錄。至於貝多芬當時說了些什麼,人們只能猜測。

這些文字也反映了貝多芬博覽群書。他與客人們常常談到文學愛好,從荷馬、普魯塔克、柏拉圖等古希臘經典到莎士比亞、盧梭、歌德、萊辛、席勒的作品。1820年2月1日,貝多芬正在潛心創作《莊嚴彌撒》,突然"貼出"康德《實踐理性批判》中的一句話。"我們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康德!!!"對於深受啟蒙思想影響的貝多芬來說,這句話成為他生活和作曲的座右銘。

警察國家的朋友圈

Porträt Clemens Lothar Wenzel Metternich
首相梅特涅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筆記中的許多言論出自貝多芬關心政治的朋友圈。他們在維也納郊外的酒館討論天下大事,特別是維也納會議的後果。首相梅特涅獨裁統治下的奧地利是個警察國家,每5個維也納市民中就有一個為秘密警察打探消息。有一次在貝多芬想發表批評性"厥詞"之時,立刻有人警告:"下次再說,現在有密探在這兒!"這時貝多芬就會拿起筆。

自信的藝術

筆談的很大一部分內容是貝多芬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自信的藝術家。就《莊嚴彌撒》他寫道:"這是一部永恆的作品。"1822年冬天一位來訪者表示,一名藝術家應該追趕時代精神。貝多芬答道,他從不會這樣做,因為"否則所有的獨創性將不復存在。我不能剪裁、打磨自己的作品讓它們符合時尚,以迎合眾人的口味。有新意和獨特的東西源自本身,不需刻意追求。"

1820年3月貝多芬就曾寫下過類似的語句。"世界是個國王,希望受到阿諛奉承。但真正的藝術是執拗的,無法把它強塑成一個迎合他人的形式。"

當人們告訴他,觀眾對他的一部後期弦樂四重奏作品反映是不甚理解時,貝多芬很是淡定。他說:"他們會喜歡的。我知道,我是個藝術家。"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