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貨櫃教室裡的兒童節

2011年5月31日

北京東北城郊的黑橋村,孩子們在一間特殊的簡易教室裡上課。這間教室是用貨櫃改造的。這些孩子是農民工的子女,他們在這裡參加課余活動,也將在這裡迎來"六一"兒童節。

https://p.dw.com/p/11RH9
Kind2.jpg Ein Kind spielt im Baustelle, waehrend sein Vater dort arbeitet. Aufgenommen von Xiao Xu am 31.05.2010 im Vorort Beijings.
工地上的孩子圖片來源: Xiao Xu

北京黑橋"可移動打工子弟活動中心"是由一家非政府組織設立的。這個組織名為"打工子弟愛心會"。"愛心會"希望農民工的孩子們在放學之後能有一個學習和活動的場所。這裡為孩子們提供家庭作業的輔導,繪畫課程,還有室外的籃球場地和其它體育器械。這一切都免費提供。

"可移動活動中心"的課業輔導項目最多能接收200個學生,但體育場地向所有人開放。因為許多農民工孩子放學的時候,他們的父母還在工作,所以"愛心會"希望這些孩子可以在這裡度過課余的時間,而不必一個人等待父母。活動中心很受孩子們的歡迎。一名9歲的孩子李建京(音)告訴前去採訪的路透社記者,學校的功課很難,在這裡有老師可以輔導他。

黑橋也有一所"農民工子弟小學",有600多名學生。學校的學費大約2000元,這相當於許多農民工一整個月的收入。許多學生十四五歲就輟學,跟著父母打工,辛苦賺取微薄的收入。

根據最新人口普查的結果,2010年中國的農民工數量已經超過了2億6千萬。可是這些農民工的孩子跟隨父母漂流在城市裡,卻仍舊面臨就學難的問題。在黑橋的孩子們,由於父母沒有北京戶口,他們無法免費就學,只能就讀"農民工子弟學校"。可是,這些處境艱難的學校也沒有受到有關部門的認可。

"民生觀察網"創始人劉飛躍長期關注民工問題。他向德國之聲介紹說,這些農民工子弟小學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師資水準也難以保障,孩子們即便成績優異,也無法升入公立高中就讀。一些孩子因此而失去讀書的動力。

劉飛躍說,雖然官方有"一個都不能少"的口號,要讓孩子們都能有受教育的權利,但二元化的戶口制度,以及弱勢群體難以為自己爭取權利的社會現實,都使得民工子女就學難的解決其路漫漫。

"打工子弟愛心會"希望通過民間的力量幫助這些孩子。他們已經在中國開設了由六個貨櫃改造的"可移動活動中心",也在北京和上海開設為民工的子女提供的英語課程、實習培訓和民工子弟學校師資培訓。"愛心會"的一位工作人員說,孩子們熱愛學習,希望這些課余活動能增強他們的興趣,也鼓勵他們多在學校裡讀書,而不是早早輟學。

作者:苗子

責編:李漁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