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走訪奉節民俗博物館

2011年5月17日

為給舉世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峽水電站讓路,歷史名城奉節被江水淹沒。新奉節在另一個地方建起。為了讓人們還保留一點對當地民間文化的記憶,當地人趙桂林辦起了一座民俗博物館。

https://p.dw.com/p/11H2P
A man digs for potatoes before rising waters inundates his land at Qutang Village, near Fengjie, in central China's Chongqing municipality Monday June 9, 2003. Water levels have been rising between two and four meters each day since China began filling the reservoir behind the massive Three Gorges Dam on June 1. Despite warnings from local officials that waters would rise in June, many farmers planted crops because they were unsure of where the high water mark was on their land,while others did not believe that waters could rise so high more than 200 kilometers (124 miles) from the dam. (AP Photo/Greg Baker)
2003年前奉節被淹前附近的村莊圖片來源: AP

為長江開道,淹掉奉節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趙桂林在朗誦唐代詩人杜甫的詩句。這是讚美三峽名城奉節的詩句。趙桂林是一座私人博物館館長,站在描述長江風景的古老山水畫和書法作品前,他說,在奉節,杜甫一人就寫了400多首詩詞,其他詩人如陸游、白居易和蘇軾等都到過這裡。他可以繼續數下去。他說,如果說中國有一個地方最能啟發詩人的靈感,這便是奉節。

今天,趙桂林辦起的私人博物館便是對昔日充滿詩意的小城的回憶。自長江修建了舉世最大的水電站 - 三峽水電站以後,奉節便沉到了水下。在離原址幾公里的高處,人們修建了新的奉節市。這個博物館展出的照片顯示了人們的遷居過程。

那是在2003年。10萬人同時搬遷,一項重大舉動。有些人動用驢車,另一些人則開動了運輸貨車。趙桂林說,各種運輸工具都用上了。他也加入了搬家洪流。

民俗流失的話太可惜了

過去,他是奉節市文化局的工作人員,搬遷改變了他的一生。他說,在搬遷過程中,他發現,市政府注意保護城市的歷史文物,比如城市的標誌城門拆除後搬到了另外的地方。不過,沒有人關心小人物的民間生活。"我認為,這也是我們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有價值得到保留,流失的話,太可惜了。"

趙桂林開始同時間賽跑。他一家一家地去查看拆遷的房子,從農民手中買下百年陶器,或者文革時期的標語,他的博物館裡甚至有一幢小木房。

他說,他做了一件該做的事。如果他不在舊奉節被淹之前收集古董,它們會全部毀掉:"當時我們想,這將是怎樣的罪過!當然,10萬人生活在1平方公里,非常擁擠,不舒服,道路也狹窄。但我們是在這裡出生長大的。吃完晚飯後,許多人到江邊城牆下散步,在城門邊散步。長江對我而言特別親切。我們當年沒有自來水,讀小學初中時,我每天的任務是挑兩桶江水。"

在朋友們的幫助下,趙桂林察看了每座舊奉節的房屋,通過辛勤的拼湊,做成了城市模型,放在他的博物館裡。在中國其他地方,很少有人懷有這種直覺,記錄下為中國高速經濟建設付出的代價。

光靠門票難以維持

趙桂林也付出了昂貴的代價。他的博物館光靠門票難以維持。旅遊者們就在這家博物館對面上下遊船,但博物館並沒有引起他們的注意。不過,趙桂林仍然頑強地堅持著。他說:

"要堅持下來很難。我要把退休薪水全部貼進來。有人建議我,讓我把房子租出去。他們認為我腦子有病。也許知識分子的腦子都有毛病。不過,所有參觀者都認為我做了一件好事,都鼓勵我堅持下去。"


作者:ARD 編譯:李魚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