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迂迴中國」中國藝術節主題採訪

記者:亭子2007年6月6日

6月1日到6月10日,在柏林Hebbel-Am-Ufer劇院舉行主題為「迂迴中國」的藝術節。本次藝術節共有三個主題,分別為:思想的地域轉變,中國的兩個世界以及中國的文化產業,並邀請了多位中外藝術家、哲學家和學者,試圖通過視覺藝術、裝置、影像、戲劇、舞蹈、表演、音樂會和表演等多元化表現方式,與觀眾共同探討熱點話題。德國之聲中文網記者作實地系列報導,此為第一篇採訪。

https://p.dw.com/p/Aogh
迂迴中國的宣傳海報之一圖片來源: presse

在介紹中,組織者這樣寫道:「雖然人們對中國的市場經濟和民主體制還好友懷疑態度,但無可否認的是,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化著。 」 日益增長的能源消耗,隨處可見的中國產品,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中國的發展令人刮目相看。 霎那間,中國成為西方世界不可忽略的強勁對手。同時,中國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進城農民工相對惡劣的生存環境,言論自由也成為西方社會的熱點話題。 對組織者來說,「迂迴中國」的意義在於為東西方提供交流機會,並為西方開啟一扇窗,提供一個從外界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 德國之聲記者採訪了本次藝術節策劃人施萊維特(Carena Schlewitt)女士,請她就本次藝術節談談自己的看法:

德國之聲:您是如何產生辦這次藝術節的想法?

施萊維特:就我個人來說,我對中國的社會轉型過程很感興趣,特別是這種社會轉型對藝術的影響,以及這種轉型在藝術作品中的反映。 我來自前東德地區,經歷了德國東西合並以及東歐巨變,所以我對這種社會形態轉變對文化藝術的影響特別感興趣。兩年前,我們曾經跟來自德國東部和西部的年輕藝術家們共同探討過這個問題,也跟來自波蘭的藝術家們共同合作探討過。而中國不同於歐洲,有自己的社會特色,所以我很希望瞭解中國的社會轉型對社會、對日常生活以及對藝術的影響。另外,法國漢學家朱利安( François Jullien)的《迂迴中國》這本書給了我靈感,所以我也很希望通過這個活動,為東西方提供一個交流機會,讓歐洲有一個從外界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

德國之聲:您是如何挑選這些藝術家的?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

施萊維特:應該說很大的一部分是機緣巧合,當然也是我們精心挑選的結果。在前期準備工作中,我們去了北京、上海和廣州做實地調查。汪建偉,趙亮,曹斐的作品給我和我的同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在各種因緣下,我們有機會跟這三位藝術家進一步認識,同時他們的作品也符合我們的主題設想,於是我們決定以這三位藝術家的作品為主,做三個小而精的主題展覽。

德國之聲:您如何看待中國當代藝術?

施萊維特:中國當代藝術還很年輕,才剛剛開始。可能相比其他形式,目前中國的圖片藝術已經相當成熟,並受到國外收藏界的追捧。但是其他的藝術形式,比如多媒體裝置、話劇等等卻剛剛起步。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藝術形式也一定會發展起來。應該說,就在最近這兩年,中國話劇的發展就很迅速。兩年前,我剛剛開始做相關研究的時候,關於中國戲劇、話劇的報導還不多;而現在我經常能讀到相關的消息。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