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社會

迪特福特人怎麼就成了"中國人"?

李魚
2018年2月20日

德國南部一個六千來人的小城,每年都會有一天變成"中國"。當地人認可"中國人"的身份,也為之而驕傲。

https://p.dw.com/p/2t16w
Deutschland Chinesenfasching in Dietfurt
中國狂歡節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 Weigel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上巴伐利亞小城迪特福特(Dietfurt)這幾天在中國火了起來,這個人口只有6100居民的地方每年都慶祝一次"中國狂歡節"(Chinesenfasching),為時一天。每到這時,放鞭炮、跳龍舞、穿唐裝,狂歡節變成了濃濃的中國節日。同一般西方城市的唐人街慶祝中國節日不同,迪特福特的中國狂歡節基本沒有華人參加,都是由清一色的、不會說漢語的當地人自己組織的。今年,這個節日恰恰是大年三十,同中國的春節碰到一起。

不會中文的「中國人」

該市的"官方語言仍是德語而不是中文",該市市長布勞恩(Carolin Braun)笑說,"不是不願,而是不能。我們的中文太差了。"即便僅僅在狂歡節這一天也不行嗎?"還是做不到。"

Deutschland Chinesenfasching in Dietfurt
「中國人」死守城門,不讓稅官入城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 Weigel

說"中國狂歡節"的節日地位,超過了西方歐美傳統文化裡的聖誕節,也許並不過分。聖誕節不在街上慶祝,不搞聲勢浩大的公開活動,而是在家裡同親朋好友度過,更具私人性、家庭性,狂歡節則是把表達的場地搬到了公開場所,手段也是極具誇張,還給素不相識的人提供交往的機會,總之是一場社會活動。迪特福特人正是把這場社會活動搞得絢爛多姿,生動有趣。

六千多人中只有一位華裔

如果平時來到迪特福特這個小城,也許感覺不到它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居民同德國其他地方的人沒有什麼區別,吃飯還是使用刀叉而不用筷子,但細心的觀察者會看到具有中國特色的噴水池。布勞恩市長對德國之聲解釋,全市共有7個噴水池,其中有3個被稱為"中國噴水池",其中一個就建在市政大樓前。迪特福特城市官方網頁寫道,這說明,迪特福特人不僅認可了"中國人"這一頭銜,他們還為此驕傲。

布勞恩市長說,全市6千多居民中只有一位華裔,但該市除中國人狂歡節外,同中國的聯繫相當頻繁,每年夏天,這裡都舉行一個"中國周末",姊妹城市南京會派來藝術家給當地人獻藝。迪特福特市還有兩家企業分別在南京和成都開有分公司。

Deutschland Chinesenfasching in Dietfurt
全民皆「中國人」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 Weigel

然而,迪特福特人怎麼就成了"中國人"呢?城市官方網頁上可以讀到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以前,該領地的主教覺得迪特福特人納稅過少,便把財政長官派到當地瞭解情況並順便徵收稅錢。迪特福特人聽說後關上城門不讓這名收稅官進城。後者憤憤地向主教大人告狀,稱迪特福特人像"中國人"一樣躲在城牆後,完全不理睬主教派來的稅官。當然這是傳說,不是歷史考證。

從1928年起狂歡節就有了中國元素

沒有人能夠準確地解釋,從什麼時候開始,迪特福特人有了"中國人"這一外號。該市的市志裡從未有過這個提法。但零散的日歷以及一些文獻中,比如1869年的神父雜誌裡提到過迪特福特地區是"中國人區",類似唐人街的說法。這說明,迪特福特的中國人外號當時就已廣為人知。

1928年,迪特福特人的狂歡節裡第一次有了中國元素。吹奏班的樂手們首次穿著唐裝公開演奏。納粹德國期間,尤其是最後數年歷經戰亂,小城失去了狂歡的勁頭,直到五十年代,人們才又恢復了慶祝狂歡節的傳統,而每次,都有"中國人方陣"參加。1954年的狂歡節應該載入史冊:人們在這一年狂歡節的"胡鬧星期四"第一次選舉了一名中國皇帝。此後,迪特福特的狂歡節"胡鬧星期四"就搖身一變,成了"中國狂歡節"。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 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 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