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長平觀察:「二孩」政策有多美妙?

長平2015年10月29日

中國將全面實施「二孩」政策。時評人長平認為,這一並非基於人權理念的政策改變,是習近平時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https://p.dw.com/p/1GwjM
China Rudong Kinder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J. Eisele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人的家庭形態又被黨計劃了一次:中共中央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稱,將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對於熟悉中國政策走勢的人來說,這並不令人感到意外。但它是習近平時代最重要的政策變化之一,將會對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產生持續的影響。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實行的嚴厲計劃生育政策,是一種嚴重違反普遍人權的犯罪行為。無以數計的婦女和家庭被剝奪生育權,被強迫墮胎、上環、結扎,違逆者遭到抓捕、監禁和酷刑,而且公然實行恐怖主義連坐政策,如同四處可見的計生標語所宣示的那樣:"一人超生,全村結扎!" "寧添十座墳,不添一個人!""寧可血流成河,不準超生一個!" 無以數計的嬰孩尤其是女嬰被流產、殺戮和扔棄,是人類有史以來對待嬰孩最慘重的人道災難之一。

即便從當局聲稱的控制人口的角度,這也是一個失敗的政策。國家衞生計生委發言人毛群安日前宣稱,幾十年的計劃生育政策讓中國"累計少生了4億多人,大大減輕了人口過快增長對資源環境帶來的壓力"。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加裡‧貝克爾此前撰文認為,這種計算沒有考慮到1978年改革開放對於降低生育率的作用。算上這個因素的話,"這項政策完全是多餘的,而且弊端遠遠多過貢獻"。

貝克爾認為計劃生育是有"貢獻"的,但是微弱到可以忽略不計。事實上,他也沒有計算另外的因素,那就是假如當局將實施計劃生育的人力、財力和宣傳用於教育,特別是提高鄉村婦女文化水準,促進性別平等,這些微弱的貢獻可能會變成負數。

計劃生育政策唯一的正值"副產品",是讓有幸降生的女孩受到了比上輩更好的對待。和男孩一樣,整個家庭甚至幾代人的心血花費在女孩身上,尤其是不惜代價的教育投資,讓新一代女孩具有了更多獨立思考和自主生活的能力。但是,這一政策無意也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歧視女性的傳統,導致日漸覺醒的婦女權利與專制控制之間的緊張關係。

Asien Schulbeginn Peking
一胎政策讓女孩地位得到改善圖片來源: Reuters/J. Lee

並非基於人權理念的政策改變

呼籲放開生育的輿論已經存在了若干年,此番政策變化可謂水到渠成,甚至可以說是順應民意,大快人心。但是,這並不是基於現代人權觀念的政策改變,而是歷代帝王休養生息的政治控制。習近平上台以後,廢除了臭名昭彰的勞教制度,但是其政策紅利很快被更多的人權打壓和黑監獄完全抵銷。抓捕異議人士和人權律師,嚴控網路,強壓輿論,以反腐為名的權力清洗,以及經濟的滑坡,使得社會矛盾空前激烈。

習近平新的意識形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夫唱婦隨、子孝孫賢是其倡導的傳統價值,放開二孩政策將是這個價值最大的體現,也使得接受這些價值宣傳的廣大民眾能感覺到"黨的政策溫暖人心",習近平的 "大大"形象得以鞏固和提升。

輿論認為,在此政策之下,被計劃生育政策扭曲的年齡結構、性別結構將得以糾正,幾乎用盡的人口紅利又將大放異彩,因此它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都將起到促進作用。

但是,正如貝克爾所論述的,更多的改革開放可能帶來更低的生育率。要想保持人口紅利,需要更保守的政治和文化政策,讓所謂傳統家庭價值大行其道。在很大程度上,這與現代人權理念背道而馳。

計劃生育的唯一正面效應,即女性地位改善,也面臨威脅。在沒有其他政策配套的提前下,二孩政策可能意味著女性生育壓力增大、家庭負擔增加。當"一兒一女"被認為是理想家庭結構時,男孩得到更多的教育和發展機會也勢所必然。

性別歧視是更廣泛的權力壓迫的一部分,它和其他所謂"傳統價值"一起,維護著專制政權的延續。

通過對傳統計劃生育標語圖片的PS修改,很多網民表達了對於權力操控生育權的看穿和反感:"懷上了,生下來,就是不能流出來"、"一人拒絕多生,全村人工受精"、"二胎獎,一胎罰,丁克不育都該抓"。

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現居德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