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社會

難民真的比德國人更容易犯罪?

Manasi Gopalakrishnan
2017年4月14日

在過去兩年裡,超過100萬人在德國提交了避難申請。但是從數據統計來看,難民的刑事犯罪率如何呢?這是一個棘手的話題,也是艱難的比較。

https://p.dw.com/p/2bET0
Deutschland unbegleitete minderjährige Ausländer in Karlsruhe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U. Deck

(德國之聲中文網)近兩個星期之前,一名男子在波昂對一名23歲的女性實施了強姦,受害者當時正和自己的男友在河邊露營。嫌疑犯的身份:來自加納的避難申請者。

類似的刑事犯罪案件,包括2015/2016跨年夜在科隆發生的大規模性侵事件,通常都會引起媒體的強烈反響,讓許多人認為,越來越多的難民進入德國直接導致犯罪率上升。事實真的如此嗎?

難民刑事犯罪數量增加

從對於難民的定義開始,就難以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在德國聯邦刑事局(BKA)最新的一份刑事犯罪與移民報告中,對不同身份難民的表述方式就包括避難申請者、受保護者、避難權獲得者、難民名額內人員、內戰受害者以及非法入境人員。

據聯邦刑事局統計,在過去一年裡登記在案的刑事案件裡,有30萬件中至少有一名移民因為涉嫌刑事犯罪被逮捕。儘管2016年德國刑事犯罪案件總體數量有所下降,但是移民刑事犯罪案件卻明顯增加。

儘管如此,也很難在難民和刑事案件數量增加之間建立直接的因果關係,犯罪學家、下薩克森州前司法部長普法伊弗(Christian Pfeiffer)指出,難民的行為表現常常和他們是否有機會獲許留在德國有關。這一因素導致有些群體特別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比如一些來自北非的難民,他們在來到德國之後不久就意識到,自己沒有機會留下來",普法伊弗分析道,"他們常常灰心喪氣,滿腹憤懣,從而表現出一些像科隆新年夜事件中那樣的行為。"這位犯罪學家還補充道,這些人常常有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急於留在德國,賺取錢財--不是通過打黑工就是違法犯罪。

Deutschland Silvesternacht vor dem Hauptbahnhof in Köln
犯罪學家普法伊弗(Christian Pfeiffer)說:"比如一些來自北非的難民,他們在來到德國之後不久就意識到,自己沒有機會留下來。他們常常灰心喪氣,滿腹憤懣,從而表現出一些像科隆新年夜事件中那樣的行為。"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Böhm

犯罪率上升的真正原因

普法伊弗還指出,有研究結果顯示,來自伊拉克和敘利亞的難民犯罪率相對較低,因為他們不希望自己獲得合法居留身份的機會受到威脅。如果避難申請被拒,那就意味著他們無法參加語言班和融入培訓班。"所以在難民當中也有等級劃分--有機會留下來的和沒機會的",這位專家解釋道。

然而,即使是那些有機會留下來的難民,如果被迫和很多人一起臨時擠在集體收容所居住的話,從事犯罪行為的幾率也會上升,尤其是與他們共處一室的人當中,有來自家鄉的對立群體成員的話。

2010年的一項社會調查研究顯示,德國近七成人口的年齡在30歲以上。但是在2015年大批湧入德國的難民年齡大多數在14歲到30歲之間,也就是明顯低於德國人口平均年齡。普法伊弗指出,這個年齡段本來就是犯罪行為高發年齡:"在世界上任何地區,一個小群體都是極端危險的:14歲到30歲之間的年輕男性。他們在刑事犯罪總數中佔到了大約70%的比例。"

年輕和性別結構

這位犯罪學家還指出,在所有難民當中有大約37%都是年輕男性,這是導致移民犯罪率偏高的主要因素。"這就解釋了為什麼100名德國人的犯罪率要低於100名難民,因為德國人平均來看更為年長,而且女性比例也更高一些。"這也是難民性侵案件更為高發的原因之一。

漢堡警方也提供了2016年的統計數據,在這一年中該市警方一共對35497名非德國國籍的犯罪嫌疑人進行過調查,這在接受調查的犯罪嫌疑人中佔到47.4%。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統計數字中也包括一些德國人很少會觸及的刑事犯罪,比如違反德國居留法、避難法和歐盟自由遷徙法的犯罪行為。如果把這些與居留身份相關的刑事犯罪除去,非德籍人員在刑事犯罪總數量中所佔的比例在43%左右。

不過警方也指出,這些數據的分析對比做起來相當複雜。漢堡警局在報告中寫道:"由於人口結構的不同(年齡、性別和社會機構),德籍和非德籍人員的犯罪率是不具有可比性的。與德國公民相比,那些生活在德國但不持有德國國籍的人員通常更為年輕,男性佔比例更高,而且低收入者所佔比例也更高。所有因素都會導致移民作為犯罪嫌疑人被警察調查的幾率升高。"

外國人和本國人

那麼警方是否可能因為難民和刑事犯罪之間的這種聯繫,從而走向一種"種族特徵"為導向的偵查風格,即根據外貌或者姓名等種族特徵來篩查犯罪嫌疑人呢?今年年初,科隆警方通告稱,數百名北非移民涉嫌在火車總站附近違法犯罪,因此警方對這一群體幾乎所有人進行了檢查,並且將其中一部分人和其他人群隔離開來。這一做法引起了很大的輿論爭議。

但是犯罪學家普法伊弗明確指出,不存在什麼以種族特徵為導向的偵查方式,因為這並非其目的所在:"警方必須要對這些犯罪嫌疑人進行調查,當然也要記錄下來他們屬於來自危機地區的群體這個事實。"

所以他認為,事實勝於雄辯:"難民並非就是壞人,只不過他們的社會結構不一樣。警方的統計數據只顯示來自其他人的報案和線索訊息,而並非主要來自警方自己的觀察。"必須注意到的是,人們針對外國人的報案頻率總體上要高於針對本國人的申訴。普法伊弗打了個比方:"如果馬克斯受到了莫裡茨的人身攻擊,那麼他去警局報案的幾率是19%",但是如果侵犯馬克斯的人是穆罕默德,那麼他報案的可能性則高達29%。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