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面向能源和資源的中國外交政策

2006年1月16日

伊朗核計劃引起的國際糾紛正在升級,美國和歐盟準備把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作為擁有否決權的安理會成員國,中國的立場引人注目。商報注意到,中國與伊朗關係良好,中國15%的石油來自伊朗,2004年中伊簽訂的「世紀大買賣」更可以保證中國獲得25年石油和30年天然氣供應:

https://p.dw.com/p/7nFg
位於寧波的中國石化煉油廠。中國的原油主要依靠進口圖片來源: dpa

「這樣數十億美元的生意把雙方連接在一起。中國一向反對把核糾紛送交聯合國,現在北京在安理會也想迴避這一衝突。中國要求德黑蘭採取『克制』態度、繼續進行會談。此前中國外交部長李肇星向伊朗副外長沙法利明確表明了中國立場,如果安理會進行表決,中國絕不會自行孤立於世界。

伊朗找到了理想的合作夥伴中國。美國的經濟制裁打擊了伊朗經濟,現在伊朗獲得大量中國製造的電腦、家電和汽車,雙方貿易往來大大加強。由於中國還向伊朗供應武器和軍事物資,這些交易不出現在統計數字之中,所以沒有可靠的貿易數據。美國以擔憂的心情注視著中國與伊朗的軍事同盟,並對幾家據說向伊朗出售導彈技術的中國公司進行制裁。國際原子能機構估計,中國很可能也向伊朗提供了核技術。」

中國看中了伊朗的油氣資源,同時也爭取非洲的石油、礦產和熱帶木材的開采權。為了把中國在非洲的政治利益與經濟利益結合起來,中國外交部長李肇星正在訪問西非六國。日報就此寫道:

「為了保障中國獲取原料的利益,中國不僅越來越依賴進口,而且直接收購國外企業,現在非洲成了收購目標。上星期,中海油以23億美元現金收購了奈及利亞南大西洋石油公司45%的股份。中國在非洲最重要的石油供應國是安哥拉,該國日產原油一百萬桶,2009年之前產量要翻一番。

中國政府是對非洲國家具有吸引力的夥伴,因為它不像西方國家那樣提出民主、人權或經濟透明等不舒服的問題。由於北京的支持,辛巴威和蘇丹等專制政權沒有受到聯合國制裁。中國向石油生產國提供貸款很大方,去年給予安哥拉二十億美元貸款,用於建設基礎設施。現在中國又答應向奈及利亞提供同樣數額的貸款,用於實現該國的鐵路網路現代化。但是中國並不是非洲人民感到舒心的夥伴,中國在非洲的開發項目因工作條件差而聲名狼藉。非洲的街頭市場上,中國從服裝到藥品等廉價進口商品,形成了日益強大的競爭,越來越引起人們的不滿。」